年底临近,距全面实施“三道红线”政策传闻仅剩1个月。在融资新规对房企有息负债“穿透式”精细化管控要求下,房企相关动作愈加频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理解下大家耳熟能详的三道红线。

这是监管层根据负债率,对房企不能新增负债(只能还旧借新)的界限:

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净负债率大于100%。
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条,很多楼盘都是还没建好就先卖给你,收到的这些定金,首付款都是预售款。第一个条款就是说剔除这一部分的资金之后的负债率。

第二个,净负债率是判断房企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

净负债率=(有息负债-货币资金)/所有者权益

有息负债就是指从金融机构借来的钱。简单的说这个指标就是衡量,房企现在的这个净资产能不能抵偿还金融机构的钱。

第三现金短债比衡量短期财务风险,现金短债比=货币资金/短期有息负债。

这个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就是说你手头上的现金能不能还上最近要到期的负债。

这三个指标都是衡量房企的负债情况的,房地产行业一直都是高杆杠行业,这三条红线若是一出台一定是很精准的打击整个行业的。

现在市场上那些你叫得上名字的房企,基本上都至少踩1条线,还有一些三线全踩了。

因为根据这三个界限,房企被分为“红橙黄绿”四档,直接影响了他们之后的融资资金。

第一档,绿档,三个指标均未过线的房企,有息负债年增速上限为15%

第二档,黄档,即有一个指标过线的房企,有息负债年增速上限为10%

第三档,橙档,即有两个指标过线的房企,有息负债年增速上限为5%

第四档,红档,三个指标都过线的房地产企业,不能新增有息负债,只能还旧借新。

下图是各大房企踩线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三道红线的标准呢?

这两年,国家一直在调控各地的房价,明确房住不炒的方针,这种情况下治标要治本,先从源头企业抓起。

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时间换空间。也就是囤地捂盘的时代。

房企很精明,拿了地之后,等房价升值才开始建,就算早早的建好了,也要捂盘不卖出,比如把一个项目拆成很多期来卖,每次就卖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的割韭菜。捂地捂得最狠的当属李嘉诚了,这招他是祖师爷。

但是后来,国家开始搞调控了。

很多城市出台一些限价政策,房企搞囤地捂盘的这一招就不好使了,本来毛利率就很低,万一囤的地几年都不涨,那项目的财务成本是很高的。

以此房企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就是通过高杠杆高周转率的时期。

融资拿地,再用预售方式,把房子卖出去,本来三年才能赚的钱,一年就先赚回来了,另外加上成本基本上是借回来的,所以大大的提高了公司利润率。

明白了吧?

而今年开始玩三道红线,对于房地产这种高杠杆的行业来说必然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踩线房企开启瘦身术

据说在试点的企业,必须要在2023年中旬把公司的财务指标降到合规的范围内。2年的时间对于房企来说实在太难了。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融资新规对房企严控之下下,房企相关动作愈加频繁,“瘦身”“增肌”手段并举。

众所周知的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增加销售额,甚至打折促销大甩卖的卖房,以此来实现“增肌”的模式,这是常规炒作,就不提了。

今天说今年以来房企的三大招。

一、分拆资产上市

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年很多中小地产公司排队上市,TOP房企都早就上市了,那么现在开始玩分拆。

没错,先把物业给分拆出去,靠物业再融资。

毕竟,上市融资的成本是最便宜的,只需要割一把韭菜。

这一招今年比较流行,10月份就有4家房企物管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其中世茂服务与合景悠活都在10月30日当天进行了敲钟。

前不久的金科分拆物业,也赴港上市圈钱。

房企把物业板块等上市后,可以提升权益,从而降低公司杠杆。

而根据中指院数据,要吓到你了,截至10月末已经启动上市的物管公司还有17家,正在筹划上市的物管公司还有82家。

看来,房企玩这种招数,也喜欢扎堆啊。

二、用财务手段规避

永续债

永续债是啥呢?就是没有明确的到期日,或者说期限非常长的债券。

投资者是不能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得到本金,但是可以定期获取利息。所以,这么来看,永续债是一种介于债权和股权之间的融资工具。

所以永续债在会计账目里面是列为权益,不是负债。

早在去年融资难的时候,多家房企就增发了永续债。2019年48.1%房企增加永续债发行。其中,中国中铁,绿城中国是去年发债最多的。

还有保利发展,路劲,华发股份,首创等也是不少。

这种债券,是有隐患的,如果房企利润率被限制,又面临还债,那么就会出现资金链问题。

除了玩永续债,表外负债也是房企融资的手段,总之债券这个东西就是借钱, 这也说明房企现在缺钱。

三、借造车之名玩土地游戏

房企也喜欢蹭热点。

最近一段时间,什么比较火爆?

是新能源,房企也蹭上这一波热度。

这段时间,有市场传出发改委要开展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调查工作,并要求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

其实,上头就是要看这类企业是实实在在造车,还是借造车之名躲监管。

最典型的就是宝能,利用新能源企业在各地以造车之名拿地。

宝能的规划能力非常强。目前已经规划了六大汽车生产基地,涵盖杭州、广州、昆山、昆明、贵阳、西安等。

好家伙,规划用地占地超8900亩,相当于近7个特斯拉上海临港生产基地。

但规划是规划,目前只有贵阳、西安两个基地已经建成准备投产,其他基本没开工。

宝能汽车连毛都没见到,就连宝能要造的汽车品牌,都没有命名。

你说不是蹭新能源汽车来拿地,我都不信。

现在现在连上头都惊动了,大家也不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干什么,隔行如隔山, 好好的一个房地产公司跑去造车。

在美上市的三大电动车品牌(蔚来,小鹏,理想)如今还是负利润状态呢,你跨界隔行的怎么可能做的比别人优秀呢?

总结一下,自从三道红线的压力袭来之后。房企玩融资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高明了:

中小企业扎堆上市,大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瞄准股民割韭菜拿钱。

继续发债续命,向投资者继续要钱。

少数房企,开始跨界蹭热点,圈地。

不管哪一种,有两个点是明确的。

第一,房企缺钱,变着法搞融资,一旦撑不下去,小房企就不说了,破产的肯定会越来越多,连头部房企经营会更加困难,泰禾福晟已经扛不下去了,现在绿地也到处爆出各种问题。

第二,未来房地产金融监管一定是持续的,打压的基本面还是没变。

房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行业会逐步清洗一部分出局者。

这个赛道,我觉得玩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行业整合也迫在眉睫。

提醒大家的是,买房尽量先避免买一些财务出现问题的公司,特别是一些小房企,一定要把财务状况调查清楚,到时候烂尾了,或者交付不成了,你就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