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梵德比丘的故事

世间人有的具有“一闻千悟”的智慧,有的人则很愚痴,连一句偈也不会背。但是,愚痴和智慧没有绝对的分别,只要肯用心,智慧就能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陀在世时有二干多人在佛的僧团中修行,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他出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跟着大众生活起居修行,平日都很守规矩,但只有一项缺憾,就是记忆力很差。大家听完经后都能理解,而他在听时似乎能了解,可是听完后却全忘光了。

佛陀就教他背诵,但是他听了就会忘记,怎么会背呢?佛陀就派五百位罗汉轮流教他。但是,经过三年后还是一偈不通,大家都认定他是极愚痴的人,所以法一听过就忘了。

佛陀觉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差别在教学方式要领不同;教的人要用心,学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难。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你要耐心、用心地学,现在只要记得一偈就好。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视着他,将心摄受在一起。佛陀循循善诱加以教导,要他记住:“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道是矣。”

佛陀的意思是要他——口业要守好,意业要摄住,身体不要犯规矩。如果能够这样,修行者自然能得道。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听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谆谆的教诲,更深深体会佛陀的苦心。

他知道不能孤负佛陀教诲的大恩,所以就很有耐心、不断地背诵和记忆,终于记住了这首偈文,而且可以琅琅上口,背得很顺。佛陀很欢喜,又叫他到面前背给大家听,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会背了呢?

佛陀又说:“你的年龄已不小了,只背一偈不算什么,最重要是必须了解这首偈的内容,要认真听——身三、口四、意三,这三样是凡夫心生灭的源头,我们的心要顾好,否则这十种不善的业报会使人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而行十善业则会上天堂,所以要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体会心念是如何兴起、如何消灭,其生灭方法是如何?确实要好好观照、把握每一分钟内心的事相生灭,才不会造身的三恶业、口的四恶业和内心的贪嗔痴等恶业。”

梵德比丘听了解说之后,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内心生灭的道理:宇宙“生住异灭”的四项法门,他也体会到了,所以世间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达。

当时有一群比丘尼离开僧团到别处居住,佛陀就让五百罗汉轮流去向他们讲学。有一天,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讲课,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来了,不禁相视而笑,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记不住,为什么佛陀要派他来讲课?大家都抱着作弄他的心,心想:一定要让他难堪!于是表面上他们依礼请他进来,也请他上座,可是大家都用轻视的态度、傲慢地坐在他面前。

梵德尊者不在意别人给他的脸色,他还是很自在地坐下来。他开口就说:“我愚钝有加所学很少,能背诵的偈很浅,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然后就开始将佛陀传给他的——身三、口四、意三的道理和守口摄意的方法很顺口地一一解说。

当时想反驳他的比丘尼听了,想说也开不了口,那堂课上得很成功,结束时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满、皆大欢喜,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礼拜、再送他回去。由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一个愚钝的人,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教导,对方自然会感恩而真正用心来接受,接着就有耐心去琢磨;也就是不论学或教,双方都必须有耐心和用心。

佛陀对梵德比丘的教法,就是循序让他知道人生无常、心念生灭不定,不只是大自然的生灭不定,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如果能体会了解分秒刹那无不是生灭的道理,自然会爱惜时间,更加精进,进而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发心也很虔诚。有一天,他正好去听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奋勇去探病,因为他既年轻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维摩诘居士言词犀利严正,所以我对他很敬畏。有一次我家设宴供养沙门、婆罗门及外道行者,又布施给贫穷残疾、乞丐等,以七天的时间展开布施会。当时,维摩诘居士从我家门前经过,告诉我:‘这样不是真正的布施。’”

善慧问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说:“应该要法施,只有财施还不够。”

善慧又问:“如何才能达到法施?”

维摩诘居士说:“要以菩提心起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摄智慧起舍心。”

“以菩提心起慈心”,菩提心就是道,我们要发心于道,以道心起慈心。慈就是与乐,常常给人快乐,不起分别的付出,使众生快乐也就是发菩提心。

其次,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既发菩提心,就会想如何才能救度众生,这一念就是大悲心。只要众生身心有苦,我就要设法去救助;看到众生苦而生起悲心,就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大喜心”,要使众生快乐,不只是要给予物质或使其心安稳,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给他们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这才是永远的布施。不只我们应发大悲心,令众生快乐,还要启发众生,保持这分大悲心,让他们知道投入、布施,才能得大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大天王供奉天王殿

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之一的四王天,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各有一天王居住,各护一方天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四大部洲。

手拿琵琶的是东方天王名叫“持国”,职调。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他告诉我们要护持好国家的国土,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

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天王名叫“增长”,职风。增长是教人要不断的进步,他告诉我们只有做到精进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

手握一条蛇的是西方天王名叫“广目”,职顺。广目代表多看,他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洞察外界事物的发展,才能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但是无论世间的万物怎样变化,总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手拿宝伞的是北方天王名叫“多闻”,职雨。多闻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四方友。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有一个很大特点,那就是琴无弦、剑无鞘、伞无骨、蛇无信;它暗示了世间的风、调、雨、顺,表达了人们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心愿。

相传守卫在南天门的四大天王,听说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远近闻名的“海天佛国”决定亲自去看看热闹。

于是他们四位各持兵器,驾祥云飞临普陀山。一路上,他们被海天佛国的景色迷住了,不知跑了多少路,一个个都饿的饥肠辘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然前面紫竹林里冒出了一股炊烟。他们顺着冒烟的地方找过去,面前是一个又低又矮的小屋,从门缝里往里一看,灶前有一位少妇正在烧火做饭,一阵阵饭香飘到门外,惹得四大天王饥饿难耐。四大天王顾不得了,敲门说:“求你将这锅饭施舍给我们吧。”

“你们进来吧,这锅饭是给客人准备的,够你们四个人吃了。”屋内的少妇说。四大金刚看到低矮的小屋仅在他们膝下,不由得都感到为难。

这时妇人却含笑催他们:“你们进来吧,怎么还不进来呀?”四人为了吃饭,只好低头弯腰往里挤。说来也奇怪,他们一进门,那小屋也随着变大了,屋里不但一点也不狭窄,而且非常宽敞舒适。

妇人让他们在桌子四周坐好,给他们盛了饭说:“将军放心,这锅饭足够四位用的,我到外面洗衣服去了。”白脸天王吃完后,走到灶前揭锅盖。

可是他没想到锅盖象镶嵌在锅上一样,怎么也揭不开。黑脸天王看到白脸天王揭不开锅盖,便赶来帮忙。其他两位天王也过来,但那锅盖还是死死扣在锅上。后来四大天王一齐动手喊号,像拔萝卜一样拼命使劲,锅盖还是没有打开,倒累得个个气喘吁吁,瘫倒在地上,好不狼狈。

这时,房门开了,妇人走了进来,看到四大天王趟在地上,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样子,心中暗自发笑,但装出特别惊讶说:“哟,怎么四位吃饱了,躺下休息啦。”

红脸天王一听忙说:“我们去盛饭,可是,那锅盖揭不开。”

大家正在寻思,只见妇人走到灶前,伸手轻轻一提,锅盖揭开了。四位天王愣愣地看着妇人轻轻松松揭开锅盖,回想起刚才四人费了那么大的劲也未打开,感到不可思议。

这时,四天王这才明白眼前正是观音菩萨,赶忙跪下请罪,请求放他们回到天庭。

观音菩萨听后说:“让你们回去可以,可是今天在这儿你们连一个小小的锅盖都没有揭开,回到天庭不怕天将们笑话吗?我看你们留在我这儿如何?”听她这么一说,一个个都哑口无言了,确实感到再没有脸面回天庭,决定留在人间,随观音学法。

从此,在天王殿两侧便出现了威武雄壮的四大天王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