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在中国古代,谁的日子过的最好,想干嘛就干嘛,我们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皇帝。

在我们的印象中,以前的皇帝每天都能山珍海味,满桌珍馐。

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记载,他的早饭就有26道早膳菜品: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仅一顿早饭就有这么多菜,皇帝的生活由此可窥一二。

皇家吃饭很有一套规矩

“传膳和进膳”

开饭叫“传膳”,吃饭叫“进膳”。

皇帝想吃饭了,吩咐一声:“传膳!”御前太监便将命令传给守在养心殿的太监,后面的小太监一声一声传下去,一直传到御膳房的太监总管那边,然后小太监们抬着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排着队浩浩荡荡的送到养心殿来。

器皿下面会有一个盛有热水的银器,以免食物在送膳途中冷掉。可在寒冬腊月,送上膳桌的食物经过各种试毒步骤后,虽说不会变得冰冷,可是也没有了热腾腾的氛围,更别说暖胃又暖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谱”

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曾解释:“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就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

后来随着大清国力日益衰退,菜谱数量减少,从原来的120道减少为64道,之后又减为32道、24道。不过到了慈禧太后掌权时期,又恢复了早期的排场,每顿饭必须上百道菜。

但实际上,慈禧真正吃的也就是离自己最近的那几道,远处的菜是什么她可能都没看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菜谱多,不代表这顿饭能吃好、会好吃。

皇帝吃饭全凭心情,且其食物做工复杂,数量巨大,所以很多御厨都是提前一天准备好菜肴,一直用小火温着,只要皇帝叫了“传膳”,菜肴就能随时上桌。

下过厨的人都知道,有些食物一直用火温着,口感、味道都会发生变化,里面的营养也可能会流失,所以一些已经温了一天的菜肴,看着美味,但入口的感觉可想而知。

“吃菜不过三匙”

皇家历来奉行“权势”。所谓的“权势”,就是要让人无法揣摩皇帝,使皇帝变得令人捉摸不透。因为摸不透,猜不着,就能显得皇帝愈加神秘,这样才能体现出皇帝的光环。

“吃菜不过三匙”正是皇帝光环的体现。

《甄嬛传》第一集里有个细节:雍正去皇后那里用膳,其中一盅鸭子汤甚是美味,雍正连喝两碗,欲要第三碗时,皇后前来阻挡:“皇上,老祖宗规矩食不过三,皇上再喝这个鸭汤,十天半个月也上不了桌了。”

因此皇帝固然纵享人间美味,但自己无论多喜欢这道菜品,也只能在这个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面前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险大”

对于皇帝来讲,进膳绝对是一件孤独级别达到十倍的事情。

像当代人一家人围成一桌,吃饭聊天,其乐融融的画面,想都别想。除了一些特殊庆典外,黄的的一日两膳都是一个人吃。

若皇上想找人一起吃饭,须将命令传至敬事房,敬事房登记在册后,再派太监通知皇上钦点的陪吃人员。好不容易等到皇后或嫔妃梳妆打扮前来,还得先磕头跪谢、谢主隆恩才能坐下服侍皇帝吃饭。这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要一个小时。

为什么皇帝吃饭如此繁琐?

因为风险大。当时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按照当时对砒霜的通常用法,这种毒药很大可能是被加入光绪皇帝的饮食中。

也因此,皇帝吃的菜,在送上膳桌之前,还要经过一道工序:“尝膳”

菜肴从御膳房出来后,在传膳的过程中,会有两名以上的太监互相监视。在菜肴摆上膳桌之前,还得经过至少两道试毒的步骤:以银试毒和司膳太监尝菜。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也没有那么随心所欲,而是时刻小心翼翼,连吃饭都不能掉以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饭没得自由,规矩多程序繁琐;

饭菜是隔天的,还是太监尝过的;

喜欢也不能多吃;

还要担心有没有人下毒

吃顿饭也太糟心了!

所以,别羡慕皇帝,皇帝吃得可能还没有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