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盗木''的传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个说法主要是源自乾隆五十年对明十三陵的一次“拆大改小”的大规模修葺。有人认为乾隆另有所图,修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朱棣长陵祾恩殿中的楠木来打造棺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金丝楠木具有耐腐防虫、不易变形的特点,被人们称为“皇帝木”。经过明代的大规模采伐,清代的金丝楠木由于生长缓慢已经非常稀缺。那么乾隆的金丝楠木棺的木料是否就是取自朱棣长陵呢?

顺治、康熙、雍正都曾下令修葺过明十三陵,但都是一般性的保护。而乾隆时期则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根据文献记载共有两次,一次是乾隆十一年对明思陵的修葺,另一次乾隆五十年全面修葺十三陵。

第二次修葺规模很大,是乾隆拜谒长陵时,看到明楼、享殿都已损毁,神牌、龛案早已无存,不由得有些悲凉之气,于是决定对十三陵进行全面修葺。此次修葺历时两年,耗费白银28万两,竣工后乾隆还亲临检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的这次修葺,使明十三陵的许多建筑得以保存至今。但也有不少的建筑在改建中失去了旧貌,还有一些建筑因彻底拆除而消失。由于当时楠木极为稀缺,本着省工省料的原则,督工大臣提出了“拆大改小”的方案。

明长陵的祾恩殿,与故宫中的太和殿差不多大,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祾恩殿的柱、梁及檐头等木件全部使用金丝楠木,殿内的三十二根柱子都是整根楠木制成的。仅运送楠木就耗时五六年,每根柱子两个人才能抱住。

因此,要想对此殿进行原样修葺,显然已经不可能了。这样粗大的楠木,在乾隆时期早已无处可寻了。但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拆大改小”并没有应用在长陵上,现在长陵祾恩门的楠木大构件均系明朝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陵祾恩门在修葺中没有改动,其余十一陵的祾恩门在建筑规制方面都有改动。基本都符合“拆大改小”的原则,这在现场遗址和史料记载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目前明十三陵中仅有长陵的祾恩门和祾恩殿保存完整。

从现场考证来看,长陵的祾恩殿的规制仍是明朝旧制,殿中巨大的楠木构架也是明朝的旧物。这说明乾隆时期的修葺只是抽换腐朽的椽、檩等小件,像梁、柱、斗拱等大件均未改动。巨柱只是去除了表面彩绘而已。

而其余各陵的享殿目前也仅剩台基,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有五陵的享殿是拆掉后重新建的,有二陵的享殿是采取修复方式。从现场的遗存来看,有六陵的享殿被明显缩小,也就是采用我们说的“拆大改小”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定陵和嘉靖永陵的享殿,均由七间改建为五间,殿顶的形制也被简单化。这几个陵的享殿都呈现出台基大而建筑小的不协调特征。各陵的明楼只要是以维修为主,大部分的砖瓦都是清代所造,仅有部分为明制。

据记载,乾隆对明十三陵的这次修葺,共拆卸旧砖130多万块、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万余尺、花斑石500余块。这些旧料均被运回京城,以备其它工程之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乾隆的棺椁楠木用料肯定不是出自朱棣长陵。从现场考证和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乾隆的“拆大改小”的修葺方案并没有用在长陵上,长陵祾恩殿上拆下的都是一些腐朽的小件楠木,乾隆肯定不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的棺椁木料是来自哪里?

乾隆的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完工于乾隆十七年,前后历时九年。而乾隆是在三十三年后对明十三陵进行修葺的,从时间上也很难符合盗用之说。乾隆时期正值盛世,即使当时的楠木再缺乏,也不至于盗用明陵的楠木。

孝陵隆恩殿有部分木料就是来自西苑明世宗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使用明代建筑木料的案例仅有顺治的孝陵,但并非是传说中取自明陵的木料。乾隆的裕陵的木料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来自明代建筑或皇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说乾隆的棺木用料是来自朱棣的长陵,这显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这种忌讳之事,别说是乾隆皇帝,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很难做到。金丝楠木再怎么缺乏,也不至于连乾隆的棺椁也打造不出来。

我们目前在明十三陵看到的地面建筑,大部分都是乾隆时期大修留下的,若没有乾隆对十三陵的修葺,这些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当时“拆大改小”的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金丝楠木太稀缺,能省则省。

乾隆裕陵的地宫早已开放,其棺椁就陈列在地宫之中,没有人敢说此棺木的木料就是来自长陵,因为根本就没有证据,这只是民间的戏说罢了。开创“康乾盛世”的乾隆,怎么会穷的连自己的棺木都要靠盗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