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长怼老师的事件频频上热搜,前段时间,某位学生爸爸因为辅导作业,怒怼老师,愤而退群的事情,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甚至有强烈的共鸣感。

当时一番热议,犹言在耳。各种舆论甚嚣尘上,最后的结果是家长可以不用批改作业啦!

貌似家长的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家长不用辅导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对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情况,也拧巴了一段时间。

孩子的分数,就如同悬在老师和家长头顶的一把刀,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害怕那把刀落在自己的脖子上。

一年级的时候,我儿子有一次考了98.5,老师跟我发信息说:请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他这个成绩已经拉全班平均分了!

我的表情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我们家长聊天时,一位在外国语小学上学的孩子家长,愁眉苦脸地吐槽:别提了,我女儿数学考了90分,全班倒数第一!我心理压力太大了,都考虑要不要给孩子转学了。

前几天放学等孩子时,我还跟我儿同学的妈妈聊了一下。

我说:我怎么感觉每逢期中期末考试,咱们孩子学校出的试卷都偏简单呢?

那位妈妈说:不用觉得,就是简单。我拿公立小学、外国语小学和咱们学校的卷子做过对比,比公立的都简单。而且不仅卷子简单,平时讲课的内容也比外国语的浅。所以,没办法,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要孩子会了,我就不让她重复做了,做一做买的练习册,增加一下难度。

听了她的话,我想起来,我儿子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同学给我发了一份他们的期中试卷(三亚那边的小学),当时我就感觉他们的题比我们的题难。

我平时是不主张让孩子无限刷题的,但是在中考、高考的评判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当自己发现这些问题时,还是不能淡然处之。所以,我也会买点稍微有点难度的试卷,让孩子做一做,看看他当下掌握的知识能不能应对,以便查缺补漏。

所以,我这种心态是很拧巴的,我这拧巴的心态在一本书中找到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书名:《创造性思维》,作者是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去搜了这本书的信息,并果断买来看,因为书后这段话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

《创造性思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通识教育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儿童心理学、教育理论及大量实践,深入浅出地提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决方案。

正是我想要了解的内容。

我想,跟我一样拧巴的普通家长不在少数,所以,当我在书中了解到这样一个认知时,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并讨论:

学校并不是学习的最佳场所,如果家长和孩子不懂得克服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后果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一语点出了如今孩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核心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负责就能够单方面教育好孩子,提高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他/她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既不是尖子生,又不是捣蛋鬼,而是很容易让老师忽视的中间生,那么一学期下来,老师可能连孩子坐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所以,学校从来不是因材施教的最佳地点。早些年,学校存在的重要意义是:普及基础知识,俗称“扫盲”。即便发展到今天,学校加入了各种素质教育,它的存在仍然是以通识教育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学校的学习制度是按照年龄分级,按照45分钟或50分钟的时间划分课时,在我国,年龄卡到具体日期,9月1日前后的孩子就是能上学和不能上学的差别,为此还催生了为了让孩子早点上学,而强行剖腹产的妈妈。

这样的分级,强行将所有的孩子视为智商等级一样,不管孩子是否跟得上或者能超前学习。这就导致了跟不上的孩子哭天喊地、生拉硬拽,有余力超前学习的孩子却要原地踏步,等一等落后的同伴。

对谁都不太公平。

如果家长还是单一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那么即使孩子有不同于人的地方,也被忽视和埋没了!

2018年,荷兰出现了一位神童,9岁就大学毕业了!这是一名叫劳伦特的男孩,他在比利时和荷兰长大。

劳伦特 4岁入学,6岁直接进入高中学习。在学校时,他常抱怨学校的学习进度太慢了,而其他同学常指责他抢答太快,回答了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

后来,中学老师只能选择对他一对一教学。老师们一次性发给他两年的学习资料,Laurent在家中自学这些资料。老师们则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他是否已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劳伦特进入位于荷兰东南部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学习电气工程专业。他在大学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一对一,因为别人需要用8星期才能掌握的知识,他只需要1星期。

他3月份入学,在不到 9 个月的时间里就参加了学士学位考试,作为电子工程师毕业。

试想,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按部就班地按照学校的分级制度走,还能有这样的奇迹吗?

我国教育大家孔子奉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这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很明显,只靠着学校的普及教育制度,远远达不到因材施教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老师至少教2个班,面对的是90名学生,一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过八九个小时,个个“因材施教”时间上也不够老师来发挥。

所以,对孩子“因材施教”的关键还是家长自己。如果连家长自己都没时间、没能力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习惯,不去用心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只靠怼老师,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家的孩子。

要知道,老师的工作方式也是大环境洗涤出来的,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了的。其实可以这么说,只要终极选拔和竞争的方式不变,再怎么减负也是一张空头支票。这个压力,现在不想承受,以后也要翻个花,换张脸,继续来做你的拦路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北京已有学校将初中绘画、音乐、编程等列入中考内容,家长不会的东西更多了,那你还要事事撂挑子么。

自己的孩子是块什么料,怎样发掘孩子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闪光点,说到底考验的还是家长是否用心、是否有耐心学好如何教育孩子这门课呀~

我是@素人远兮,育人先育己,分享教育那些事儿。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留言、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