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毓璜顶西路21号旧村

密密麻麻的车辆在这里分散两头,然后又汇聚成一股车流。

这里仿佛是个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缓冲带,又仿佛是个被隔绝起来的小山丘。

在正式踏入这里之前,我从未想过这里竟然还有人居住。因为从这里再往北步行2分钟,就是寸土寸金的南大街。太近了,所以尤其突兀。

11月的烟台道路还留有绿意,未消散的树荫下有蹒跚的老人在走来走去。吵闹的车辆在马路上嚷嚷着天壤之别,将岁月静好与人车慎行彻底划清了界限。

明黄的警示牌像一个缩小的铁门,圈禁了一批被时代抛弃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示牌

往事

这就是一笔烂账。

田老太住在这里20多年了,具体有多久,什么时候来的,都记不清了。她只记得住进来没多久,她的孙女在毓璜顶医院出生了,如今孙女已经21岁整了。

“这房子有60多年了!当初住的人可多了,有120多户。不过现在都走啦,只剩下7、8户了,现在最老的86,最年轻的也71喽!”讲起这里的往事,田老太有些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老太在收衣服

这里没有名字,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个村,这只是一个临时安置所,安置的是一批烟台老附件厂的员工。

当年,田老太的丈夫与儿子都在附件厂做工人,一家人住在厂子的员工宿舍里。后来厂子的宿舍要卖掉,刚好丈夫的工龄能够分到员工福利房,于是厂子里将他们安置在这里,告诉他们,等3年,就能选房了。

当年的毓西21号还是一座大山,毓璜顶西路也只是山脚下的一条小道。破旧的房屋与狭窄的空间并不能为生活增添多少亮色,但即使是这样,还有工人分不到房。田老太一家还算比较幸运,分了两间,不至于太挤。

后面的几年陆陆续续有人往这里搬,但谁也没收到搬走的消息。说好等3年,结果3年后房子没等到,等到的却是福利分房取消了,还是全国性的。

“早一批的都有了,到他们这一批,就说没了,找谁说理去?厂子里根本就不管。”时至今日,田老太还是心有愤愤,为什么明明大家都在一条路上走得好好的,到他们这里,路就塌了?

与田老太同样无法接受的,还有这里的120户人家。为了安抚众人的怒火,厂子里只好透露给他们,这里可能要拆迁,建议他们先办下房产证来,分房制度没了,但还可以等安置。

于是众人只好先买下房产证在此安家,把日子过下去,抽空去街道办诉诉苦衷。

之后的20年间,田大娘看着毓璜顶公园越办越红火,看着原来山下的小路扩建成了干净的柏油路,看着一栋栋高楼起,又看着它们慢慢变旧。

20年间,从盼望分房变成盼望拆迁,田大娘还是不愿意放弃曾经唾手可得的大房子,因为那是他们一家人努力半辈子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晾衣服的地方

拆迁

2017年的那个冬天是最难熬的,因为这里的人全都没有买煤。

当时,他们被通知最晚冬天就可以被安置到白石村了,于是整个21号的住户全部准备好选房,根本没想过在这里过冬。结果等来小雪,迎来元旦,熬过三九,最后过了春节,通知还是没有等到。

就一个房子,过了十几年,又以同样的方式折腾了他们一次。

“那个冬天真是把人冻死了,我们没有燃气也没有暖气,真是要冻死了!”田老太回忆起来还心有戚戚。

这里的房子太旧了,已经看不出本来的样子了。这里不像一个家,因为没有人把这里当家,这只是一个通往家的驿站,只是没曾想到,回家路上坎坷波折,风雪太大,白白在这里蹉跎了几十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居住的一角

这里经历过好几次坍塌,站在边缘房子的墙脚下,能看到飞驰的汽车,稍微踩得重一点,就会滑下去土坷垃。

这里只有公共厕所,而且没有专用的通道,只能挖一个深沟用来排粪,每到夏天下雨,就是一场噩耗。

与难闻的气味一起来的,还有渗水。田老太还好,住在一楼,除了往外扩建出来的厨房会漏水,睡觉的地方还能保持干燥。

但即使如此,这里依然不能修也不能盖,因为不符合城市规定。哪怕台风来了,也只能将这里的住户先送往文化路小学安置一晚,台风过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墙根底下可以看到马路

年轻人们熬不住,父母就掏钱给孩子买个敞亮一点的房子去住。有的跟过去了,有的回老家了,还有的,可能无家可归只能留在这里老去,毕竟,他们已经足够老了。

即使是把房屋扩建后,活动面积也只有30平,扩建后的厨房踮起脚就可以看到屋顶。

还比较体面的小二楼里面黑漆漆,没有灯,走路要打着手电。阳光从二楼顶上的窟窿里照进来,像开了一扇专供囚室呼吸的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楼楼道

这根本不像人长久呆过的地方,又黑,又冷,全是灰尘。在楼道行走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并不存在的蜘蛛网,密密麻麻地糊在了我的头上。我实在是有些胆怯,迟迟不肯上二楼。

田大娘看出了我的窘迫,转身便带我往回走。在下楼时,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从我身侧走过。原来因为这里离学校很近,所以爷爷会帮着忙于工作的儿子带带孩子。

蓝色的书包随着小男孩爬楼梯的动作左右摇晃,而我也突然真实地意识到,这里,真的曾经有人生活过,并且还在继续生活。

哪怕,并不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内实拍

无助

白石村的安置没消息了,田大娘他们便继续去街道办讲道理。

为什么明明说要拆了,过了个年又不拆了?为什么?

“明明2017年还和我们说拆迁款已经到位了,有两亿,怎么过了个年就说没钱了?”田老太显然不能理解,两亿怎么说没就没。

2017年到2018年,是烟台拆迁户爆发的一年。这一年拆了很多旧村,盖了很多高楼,但唯独没有21号。

这个建在山上的老居民区被命运玩弄了几次后,渐渐在不堪一折的篱笆与垂垂老矣的肉体中失声了。

怎么争?不过是一群腿脚不便的老东西了,跑的太勤还让人觉得太贪心。

比起没有分到房的工人来说,他们好像已经走大运了,起码说出来自己还在市中心。也不是不能生存,冬天烧上蜂窝煤也足够取暖,夏天下雨也不过是忍一忍。毕竟一年有四季,夏天也不过偶尔多雨。

他们不是不可以活下去,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扒去了光鲜亮丽的外衣,留下灰扑扑的内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消化着自己的不甘心。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地方,它不大,还在道路中央,不足以资产再开发。即使推平了修成路,也不过是多加一排栏杆罢了。

它很老,老过了一街之隔的小区,但索性都很旧,也不用急着变新。

它就是一个鸡肋,不拆有碍市容,拆了费钱还不好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民声关于21号是否拆迁的回复

政策迭代也好,城市更新也罢,只要发生变化,就必然会有一批人正好撞在枪口上。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商品房改革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旧村改造也对城市能级的提升带来根本上的推动。

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对田老太他们来说,这座大山压在心头,狠狠地挤压着肺泡,从被通知分房制度取消的那一刻,那口气就再没通畅地喘过。

“你们不是第一个,这几年来过很多人了,也不知道是报纸的还是街道的,反正都拿着黑乎乎的盒子,放在眼睛上咔嚓一下,但咔嚓结束后,就又没有动静了。你们又能做什么?大冷天的快回去吧,别冻着喽!”

田老太摸着我薄薄的外套劝我回家,还打算送我一个大棉袄。对于采访这件事,她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像寻常老人一样,担心小辈会不会受凉。

或许曾经的她也曾寄希望于每一个来这里探访的人,但次次落空,渐渐的也不再强求,只是偶尔吐露一下自己的不甘与渴望。

而白石村,这块承载着许多人厚望的土地,又何时才能迎来曙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老太准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