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统帅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吹响了对太平天国发动进攻的冲锋号,湘军倾巢出动,挥师东下。

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斗极为激烈,甚至于曾国藩本人在4月时还因战事多番失利,在沮丧悲伤之下试图跳河自杀,还好被旁边的部下及时救起,又慢慢收拢兵卒,为能够战胜太平天国而殚精竭虑,随后获得多次胜利,曾国藩与他统率的湘军声威大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湘军的威名越来越高,曾国藩的地位声望也越来越高,不过他的行事却越来越谨慎。在自己地位声望增加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约束家人,不要让家人因此变得骄纵蛮横,以至于惹来祸事,于是多次往双峰老家写家书。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曾国藩给家中的四位弟弟写了家书,说道:“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维五等到后亦无信来想平安也……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家子而不为也……”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先是给四位弟弟说了一下自己的近况,又对弟弟们提出了如何教导子侄的具体方针,在教导他们读书以外,还要去教导他们做打扫屋子、擦桌抹凳之类的家务事,以及去地里锄草、挑粪之类的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还重之又重地指出,教导子侄们去做这些家务与农活的时候,一定得兄弟们亲自去做示范,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当了官,有了身份地位,就觉得做这些事情有损于自己当长辈的架子。

这个时候曾国藩43岁,刚刚组建湘军一年,凭借着战功开始拥有声名,不过家人们还没有出外投奔到身边来取功名,自己两个十来岁的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也跟随着四位叔父在家学习。

曾国藩让弟弟们教子侄们干这些挑粪之类的活,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自己的儿子曾纪泽、曾纪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很多的乡亲对于曾国藩此举并不理解,毕竟曾国藩都已经是威震天下的大军统帅了,曾氏家族也已经成为地方豪族,为何还要让曾家的“老爷”亲自去教曾家的“少爷”做挑粪这种体力活呢?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封信,在同年六月十八日的家书以及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家书中,他都有提到要让弟弟们教导子侄们勤奋干活,要做到“勤、敬”。

曾国藩这种让当时的乡亲们惊讶不已的行为,其实正是出于他的远见,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在北京当官还未领军打仗时,就给家中写信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绵延长久,成为真正的“孝友之家”,求的不是家族中官做得多大,而是要让每个后辈都能够成为懂得孝悌友善的人,将这份孝、勤、敬的家风给传承下去。

在曾国藩看来,做人不能够追求官大,财富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能以此来教育他们,而是应当给他们灌输这种孝悌友善的品质。这样一来,就算他们无法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此生也能够衣食无忧,不再需要长辈担忧,并且通常能够有所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要求孩子的不是说让他们取得怎样的分数成就,而是要让他们养成孝悌友善的品质,以及勤、敬的生活作风。

具体怎么让孩子养成孝悌友善的品质呢?曾国藩的答案就藏在他那教儿子挑粪的家书里,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之余,也要去参与劳动,所有大人干的活,孩子也要干,不管是家务活还是农活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格斯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猿人向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巨大作用”,那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其实对于个人来讲,劳动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生活中那些被宠出来的孩子,从来没做过任何劳动,往往不懂得父母生活的艰难,不懂得父母劳动的辛苦,总觉得所有的享受都是理所应当的。也就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没有应有的责任感,遇到挫折时抗压力也比较差,甚至于会产生金钱可以换来一切的扭曲价值观,对生活生命没有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晚期的中国首富盛宣怀,帮助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办洋务,迅速获得升迁,而且他本人能力也非常强,短短数十年里揽下亿万巨资,临终前将财产成立基金,让后辈每月领取高达数十万的利息过活,然而没多久后辈们就联合起来取出本金,挥霍无度,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以至于不出二十年这庞大的家产就全部被败光了。

百年过去,给子孙留下巨额财产的盛氏家族,早就不复当年风光,而那个在带兵打仗时依然不忘给家里写信,教导儿子侄子们挑粪干活的曾国藩家族,却是代代都有着杰出人才,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成了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成了数学家,长孙曾广钧23岁成进士,是著名的诗人。

此外,像曾广锜、曾广珊、曾宝荪、曾约农、曾昭抡、曾厚熙、曾宪楷、曾宝菡等人,或成外交家,或成科学家,或成医学家,或成画家,或成教育家,曾国藩家族至今一百多年,八代人里没有出过一个忤逆之辈,有名望可查证的有240多人,蔚然已有世家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很显然与曾国藩的个人功业分不开,但更重要的,则是他对家族晚辈的教育。

曾国藩培养后辈,不是为他们积攒金银财富,为他们积攒资源人脉,而是让他们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出后辈们“孝悌友善”的品质,以及“勤、敬”的作风,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曾氏家风,从而让曾氏家族人才辈出。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