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TheDrive网站《战争地带》专栏12月1日报道,1999年塞尔维亚防空导弹的确击中了另一架F-117隐形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威特一个空军基地里停放的F-117隐形攻击机

迄今为止,有关美国空军F-117“夜鹰”隐形攻击机是如何在1999年3月27日的盟军行动中被塞尔维亚击落的故事已经人所皆知。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次战役中,另一架F-117也被塞尔维亚的防空系统击中,但是该事件的细节直到最近才公布。

退休的空军中校查理.海因莱恩上校是前F-117飞行员,他证实了多年来的一个谣言:第二架隐形战斗机也被塞尔维亚人击中了,但设法返回了基地。尽管他对那起事件仍然保密,但他仍然提供了一些以前未确认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F-117被部署到德国Spangdahlem空军基地

在1999年盟军行动时,海因莱恩正在进行他的第二次F-117飞行,这次任务被分配给第9战斗机中队“飞行骑士”,并被部署到德国的Spangdahlem空军基地。从这里开始,任务具有相当长的航程,并且“非常艰苦”,通常在起飞和降落之间大约要飞六个小时。通常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位于匈牙利上空的加油机处,然后执行精确轰炸任务,在整个前南斯拉夫领空的飞行时间约为30至45分钟,然后通过另一架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再返回基地。

海因莱恩所说的“有趣的夜晚”的任务涉及两架F-117战斗机,以大致平行的轨迹飞行,相距约10英里。他没有提供日期,但是肯定是在塞尔维亚人击落了第一架F-117之后。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以前曾说过此事件发生在1999年4月30日。

在那个夜晚,海因莱恩回忆说:“敌人有相当多的AAA(防空炮),有时还会发射许多导弹。”这些地空导弹(SAM)包括此前曾击落“Vega 31”号的苏联制造的SA-3导弹,但据海因莱恩称,当时还使用了其他类型的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约代号SA-3 的苏制S-125地空导弹

在他们的前线战斗中,“夜鹰”几乎总是在电子干扰机(包括EF-111 Ravens和EA-6B Prowlers)的支持下执行战斗任务。除了隐身的形状和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外,F-117不仅缺乏防御措施,而且F-117的飞行员由于缺乏机载威胁探测设备而在敌方领空飞行时几乎没有威胁态势感知能力。由于天线被埋入机体来维持“隐身”,F-117的无线电接收质量也下降了。在“Vega 31”被击落事件中,电子攻击支持明显缺乏,尽管尚不清楚海因莱恩描述的任务是否也缺乏电子攻击支持。根据大多数报道,“Vega 31”被击落的夜晚是唯一没有出现EA-6B“徘徊者”对敌方雷达制造严重破坏的夜晚。

这次任务发生在塞尔维亚上空,美国空军的F-16CJ“野鼬鼠”飞行员向F-117机组提供了敌方地对空导弹的预警,他们的飞机上装备了HARM瞄准系统(HTS),用于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因此,在贝尔格莱德西部的郊区向北飞行时,一名F-16CJ飞行员警告有一枚地对空导弹发射,就在那一刻,海因莱恩开始进行目标攻击,距炸弹在一根敌方天线目标上爆炸仅约30或40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16CJ战斗机

海因莱恩知道自己在地对空导弹发射位置偏西侧,他叙述道:“我向右眺望贝尔格莱德,看见这枚巨大的导弹升起,看起来像土星五号。我知道我的僚机在那边的某个地方。然后,我看到了另一次导弹发射,有着如此巨大的光芒,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你也可以看到很多细节。羽毛状的烟雾冒出来,然后只有这团火球向你扑来。”

海因莱恩回想起他接受的应对这种情况的训练:要求他保持自动驾驶仪工作,因为手动转弯或倾斜运动可能会对喷气机的雷达横截面积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可能使导弹更容易寻找目标。

“当我朝目标前进时,一枚导弹爆炸了,另一枚导弹正在升空,”海因莱恩继续说道。“我不知道它是否击中了他”。他指的是他的僚机。海因莱恩继续进行炸弹攻击,设法将炸弹干净地投放并击中了目标。

然后,他转向加油机的方向,但是与另一架F-117的预定会合并未发生。海因林说服了加油机继续停留在位置。然后,他的飞机尽量节省燃油,等待另一架“夜鹰”到达。最终,KC-135 加油机上的操作员发现一架F-117在黑暗中接近,没有灯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117进行空中加油

海因莱恩回忆说:“他的飞机的状态不是很好。”另一架F-117插入加油杆后不久就脱离了,这让海因莱恩和加油机人员想知道它现在是否仅用一个引擎飞行,或者还有其他问题。

海因莱恩向加油机发出指示,要求机组人员放下襟翼以降低速度,并允许另一架“夜鹰”重新连接加油杆。尽管有燃油溅出,但受损的F-117设法加满了油箱,两架隐形飞机随后飞回了基地。

海因莱恩在返回德国的途中,另一架“夜鹰”“再次失踪了”,但两架飞机最终都回到了德国的基地。

(作者:微胖 版权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文章内容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