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周恩来的祖父周樊龙早些年是绍兴当地的师爷,后来被任命为淮安县的知县,于是举家搬迁至淮安。周樊龙在任期间也没置下多少田产,只在淮安城外买了一块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氏家族共十一人,周恩来的父亲排行老七,他家共兄弟四人,老四和老十一膝下无子,老八腿有残疾且无子。周恩来生下不久便被过继给了病重的十一叔周贻淦冲喜,但是周贻淦后来还是去世了,周恩来便跟着养母陈氏生活。周恩来的生母后来又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周恩来被接回了家,由于周父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家人,于是举家搬到外祖母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的外祖母家族是师爷出身,外祖父当了三十年的清河县知县,外祖父家藏书颇丰,周恩来在此过了两年幸福时光。好景不长,父亲当时薪水不高,母亲身体状况也变得不好,在周恩来九岁时生母去世,十岁时养母去世,她的外祖母提出自己女儿要风光大葬,可因周恩来父亲目前没有能力只好暂时将妻子的灵柩放在一座庙宇里。直到1935年才得以葬回老家淮安,周恩来的父亲经常受到外祖母的白眼,在妻子去世后就去了湖北谋生。临行前将家里的三个孩子交给弟弟周贻奎照顾,周贻奎腿有残疾,生活不便,且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因此年仅十岁的周恩来既要照顾八叔、八婶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只能挤出点时间在表舅家里寄读,就这么过了两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让他去沈阳生活,伯父在财政局做科员,因此家里经济还算不错,于是周恩来前往沈阳,他的伯父将他送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所学校是在改革中新办的学校,这里的学子都是沐浴在改革思潮中。也就是在这所学校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想法,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在历史老师的影响下,剪掉了自己的长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从学校毕业后因伯父工作调动便跟着他去天津,天津的革命浪潮比东北要猛烈得多,周恩来在这里接受到了更多革命思想的洗礼;来到天津后周恩来考入了南开中学,南开中学花费颇高,周恩来为了减轻伯父的压力便帮学校干活,衣服也是周末晚上赶紧洗了第二天继续穿,常年都是那几件,有同学嘲笑他的穿着,周恩来便结识品学兼优的同学一起抗击这些嘲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在学习上十分刻苦,取得了优异成绩并成了南开中学的免费生,在一次写作比赛时周恩来的文章写得十分好被南开中学创办人严修亲自定为榜首。后来周恩来便常常去严修家里和他讨论时局,严修对周恩来很欣赏,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但周恩来因自卑拒绝了。从南开毕业后周恩来前往日本留学,留学的消费自然是十分高的,周恩来来到日本后参加入学考试两次,都因日语不合格而落榜,于是周恩来放弃留学打算,变卖书籍换取路费回到中国,进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还参加五四运动,在1920年时周恩来去了欧洲,受到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于1921年和张申府等人组建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欧洲回来的周恩来从此踏上了人生的快车,走出了属于他的辉煌人生,幸好一直怀揣理想,虽几经磨难,好在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几两碎银,又何尝不是生活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