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莫过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然而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唯有古代,几乎人人都遵循着这个规律,因为当时的照明设备十分落后,主要靠火把、油灯和烛台,而这些都无法长时间照明,只能跟着太阳走。日落就休息,日出就劳作。那么古人就没有夜生活吗?其实不然,今天就来带大家回到古代,看看当时的夜生活,精彩到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古代的夜生活,除了照明不方便外,还有一个宵禁的问题。宵禁,顾名思义晚上不能自由出门。当然也有开禁的时候,比如遇到重大节日元宵,皇帝太后生日等等普天同庆的时候,宵禁自然而然也就取消了,不过是有时间段的。

这个制度早在周朝就有了,还设立了专门的职务。

《周礼秋官司寇》列“司寤氏”一职:“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专门负责夜禁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禁戒,毕竟当时的武器落后,自我防卫的方法不多。或许有人会说,晚上本来就那么黑,能出什么乱子,正所谓月黑风高,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方法虽然不是最有效,却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至于什么时候宵禁,主要以鸣街鼓的敲响为信号,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就专门有一个人负责看漏刻来报时,每至漏刻“昼刻”已尽,说明夜晚降临,衙门就会擂响六百下“闭门鼓”,而早上五更三点后,衙门又会擂响四百下“开门鼓”,说明白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宵禁制度极大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的安全,所以历朝历代都在严格地执行,如果违反了,是要遭受刑罚的,除了晚唐、五代十国和宋朝外。晚唐和五代十国不用说了,是因为太乱了,根本没法执行,不过也正是如此,夜市的雏形形成了,“一街辐辏,遂倾两市,尽夜喧呼,灯火不绝”。等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的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建立初期,宵禁的时辰是一改再改,到后来白天的时候越拉越长,于是夜市也就越来越热闹,这个时候的夜市主要以效劳业为胜,充满文明情调又不失商业性。在《北窗炙鞣录》这样记载:

“一阵又一阵,一段又一段,从酒楼、茶馆艺人指下口中传来的作乐声、市民的欢笑声、丝竹管弦之调、畅怀痛饮之音,传入深宫,传到仁宗的耳畔。”

民间热闹的场景都让宋仁宗好生羡慕,不断感慨宫中的冷生僻静。

这里也不难看出宋代的夜生活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毕竟宋朝的商品经济是最发达的,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的发达,但却并不比现代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围山丛谈》中还记载着十分有趣的事:“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

意思就是由于夜夜灯火通明,连蚊子都快被灭绝了。即便到了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也有夜市冉冉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自古就有贫富差距,所以穷人和富人的夜生活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穷人来说,宵禁与否并没有直接影响,因为他们的时间永远都是早出晚归。忙了一天的农活后,自然没有精力再去娱乐,更何况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富人就不一样的,夜夜笙歌,美酒佳人,尽情享受,好不悠哉。

当然,还有一些人比较特殊,夜晚对于他们来说正是苦读的好时间,没有嘈杂,只有沙沙地翻书声。唯有此刻才能静下心来,好好谋求自己的大好前程。因为在当时,唯有读书才能博得功名,才能真正的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