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文学史上,素来有“唐诗宋词”、“唐风宋月”之美誉,但在中国外交史上,唐与宋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唐代采取武力打服别人、合法收取保护费、还得让你称臣的方式对待敌国关系,而名义上号称比唐代更加富裕的宋朝,采取的方式却是打赢了送钱、打不赢也送钱、但你必须来进贡(总得给我个面子)。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唐代主动让他国服软,宋代花钱雇他国来服软。同为中国古代强盛王朝的唐宋,在对外政策上怎么相差这么大呢?

中国的“藩属国”制度在世界国家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所谓藩属国,就是名义上保有主权但实际上在内政、外交、经济等方面都会受到主权国制约。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多就要个面子,实际对藩属国的政治干预相当少,这种关系倘若放在欧洲,那藩属国立马要换个名字,改叫“殖民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藩属国的历史开始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汉代据有考证的藩属国约有50多个,唐代不仅完美继承了这些区域治理,而且更发展壮大,几乎将周边所有国家都纳入了自己的打击范围。唐朝疆土南至南亚,西至中亚咸海,北至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所以朝鲜、倭国(日本)、暹罗(泰国)、越南、南掌(老挝)、苏禄(菲律宾)、尼泊尔等如今都能找到对应的国家,当时都成为了唐朝的藩属国。除此之外,由于西域地区民风比较彪悍,唐代为了紧紧掌握主动权,于是在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收为藩属国之后,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用于区域管理。相比较而言,宋朝的外交力显得薄弱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个名叫安格斯-麦迪逊的英国经济学家专门研究世界各国历史经济发展,清朝GDP占同时代世界三分之一的说法就是他提出来的。安格斯还计算过宋朝的经济基础,约占世界GDP总量的80%,这是非常荒谬的讹传。实际上在安格斯的书中,他的测算数据是22%,不过这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占比了。

有学者估计,宋徽宗时期全国人口约在一亿上下,要知道当时全球才不过2.5亿人,在以得劳动力得天下的农耕文明社会,人口就意味着生产力。说到这儿,就有人疑惑不解了:既然宋朝坐稳世界富国的第一把交椅,人口众多,为何却打造不出一支足够强壮的军队?

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小解主要总结了两点。其一,赵匡胤定下的重文抑武的基调没有变,即便是在对抗辽金的高危时期,皇帝将臣首先想到的办法是给钱换和平,而不是硬碰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经典的《澶渊之盟》,打到最后双方签署了这一和平条约,代价却是宋朝送给辽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来辽国撕毁协约意图发动战争,宋廷的做法是:宁肯加钱也不打。所以“岁币”继续追加,还把盟约里的“赐”改成了“纳”,直接从主动变成被动,屈辱程度可见一斑。

还有宋廷的老对手西夏和金,不论是战场上占优势,还是打输了官司面子上过不去,宋廷都会支付一大笔资金给它们,换来的东西相当虚无:要么是送钱给你你给我称臣好么,要么是我送钱给你你就认了我这个侄子吧?总之,好像不给钱就显示不出宋之富裕似的。

但是有一点,尽管宋朝每年白给那么多钱,可在朝廷看来这不过是九牛一毛。据丞相王旦说,《澶渊之盟》的消费不过是军费的百分之一。如此看来,送“岁币”果然比打仗划算多了!这又是宋廷如此“软弱”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宋代养兵的体制有很大问题,以致军费开支巨大,朝廷负担太重,所以一直在有意压缩这方面的花销。赵氏子孙一看,原来军队这玩意是奢侈品,消耗太大,老祖宗“重文轻武”的策略看来是对的。而且,既然有更加简单更加便宜的解决办法,又何必斥巨资建强军呢?短期看来,确实没这个必要。吃到了这个甜头,便养成了这种恶习,乃至恶性循环,积重难返,再也硬不起来了。

对比来看,唐宋外交政策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外方式与对敌态度的转变,虽然有优有劣,但没有好坏之分。因为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样子,有相似却又大不同,否则历史啊该是多么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