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贞操指的是一个人坚定不移的品质,狭义的贞操则指的是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婚前不破身、婚后从一而终的生活态度。

在古代,贞操也特指不失身,不改嫁的操守。古人云:坚贞不渝、始终如一。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若夫洁己而不污其操,守善而不迁其业,存亡若一,灭身不悔者,此亦贞操之士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社会中,贞节 的观念犹如了勒在女性脖子上的一条绳索,既是对女性单方面的禁锢,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陋习。自先秦时代起,贞节的观念就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对夫君忠贞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到了把贞操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要重的地步。古代的妇女在嫁为人妇后,时时刻刻都把丈夫放在第一位,假如丈夫去世了,她们也都基本上不会改嫁,去追求新的幸福生活,而是选择从一而终,为夫君守寡。

其实,这就是古代的封建思想在作怪。一个女子在嫁人后,女人就相当于男人的家庭财产。若丈夫遇到不幸先行而去,女人成为寡妇后,为了表示对前夫的忠贞也不会改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于女人而言,男人则要好很多,古代男子在丧偶后,在经济基础允许的情况下,都会进行填房,以此来填补感情生活的空白。男子在丧偶后,可以通过再婚来缓解生活的沉闷,那么女子成为寡妇后,她们又是如何忍住寂寞的呢?

其实,在遇到这种情况后,古代社会的寡妇是通过自己的方法来忍受空房的寂寞,为自己保留清白名声。

学习一门手艺,充实自己的生活。

学习一门手艺,充实自己的生活。

古代人的眼里,丈夫去世后,女子改嫁他人是不被世人所认同的。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一般是很少出现这种所谓的寡妇改嫁现象。另外,即便女子想改嫁他人,但也因受不了世俗的偏见和他人的抨击,所以绝大多数的女子都不会选择改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丈夫离世后,面对清冷的屋子,一些年纪轻轻的寡妇们不仅要忍受丧夫的痛苦,更要忍受夜深人静时的寂寞。对此,她们又是如何缓解这种内心的寂寞呢?其实,古代女子都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土办法”,并且将这个办法当作是打发寂寞的首要办法。

通常情况下,她们都会选择学一门手艺,例如针线活、帮厨等等,借此来转移自己的转移力。白天的时候,这些寡妇们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外,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投入到工作中去,忙活了一天到了晚上的时候,则会因为太累直接躺在床上休息,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对于古代的寡妇而言,学习一门手艺,既能挣钱贴补家用,又可借此打发时间,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毕竟对于她们而言,只要没看有事情做,生活就会过得很充实。

洁身自好、更好生活

洁身自好、更好生活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普遍都比较低,有着各种各样的封建枷锁在禁锢着她们。丈夫离世后,寡妇们也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贞节,毕竟这是对夫君的忠贞不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程氏遗书》中有一段记载:“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从伦理角度而言,男人娶寡妇为妻,是一种失节行为;寡居的女子改嫁,也是失节行为。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在总结前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基础上,搞出了一种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来、并且还将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上升到三纲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朝时期,妇女贞洁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当时的明朝官方居然出台了明确妇女守节的奖励和失节惩罚的具体条例规定。《明会典》中明确记载:“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正是在历朝历代的条例枷锁下,女性的贞节观念越来越偏激。若是夫君离世后女子改嫁,不但不会受到众人的祝福,反之还会为自己乃至族人带来灾难。所以说,对于古代的寡妇而言,洁身自好就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就古代女性而言,她们的生活其实并非是现代人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封建思想的枷锁下,为丈夫守节,是她们永远迈不过去的槛。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这种对女人极为不公的封建礼数,女人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不用再承受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说,当今的女子要比过去的女子幸福得多得多。

参考资料:《明会典》、《河南程氏遗书》、《后汉纪·光武帝纪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