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望江一名17岁读高二的女孩投河自杀,涉事民警辅警被指救援不力停职调查”一事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冲上了各大平台热搜的榜首。有人认为警方救援不力导致女孩溺亡,也有人认为是女孩不珍惜自己生命,怪不得别人。

一个年轻的生命已经失去,不管是否有人应该为女孩的溺亡承担责任,鲜活的生命都无法挽回了,可能比追求是谁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年轻生命的陨落。

据女孩的父亲周贤节介绍,事发前一晚,女孩在父亲的手机上查询了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成绩虽有退步,但退步不多,父女俩对成绩感到满意,女孩还表示不担心自己的成绩。因此,女孩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选择轻生,至今还不清楚。

适应能力差,抗挫能力就弱

每每有类似事情发生,大家都会这样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挫折。可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挫折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他会这么脆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一次普通的考试,同样是考得不理想的两个学生,A会认为天塌下来了,特别消沉,久久无法从这次考试失败中走出来。B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调整好心态,继续努力。

A和B的区别就在于适应能力上,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自适应效应”,它是指人们自我调节、应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新生儿出生后,立马会用肺呼吸,而腹中的胎儿在子宫里是不会呼吸的,是借助脐带维持生命的;再比如,新生儿就会做吸吮动作,会吃奶。这些都是孩子适应能力的典型表现。

正常情况下,孩子年龄越大,适应能力越强。但是有些父母却剥脱了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一旦遇到点困难,立马就会“枯萎”。

我家二宝读幼儿园中班,孩子的班级每周一上午9:00会有一堂40分钟的足球课,教练是从校园聘的一个专业老师,这原本是一个很难得的锻炼机会,可一些家长却觉得大冬天在室外踢足球太冷了,冻感冒了怎么办,于是,找各种借口给孩子请假,错过周一的足球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踢足球,就不会感冒吗?这显然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日本的孩子在学校里都会接受“抗寒训练”,孩子们在室外跑步都穿着短袖短裤,有时甚至是赤膊上阵,用毛巾擦拭身体。这与媒体报道的洛阳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上学,家长竟然给他穿了8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语有云:欲使小儿安,耐得三分饥与寒。我们过度保护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而不是爱。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挫折和困难,都有强大的修复能力,父母千万不要去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

做父母不要自以为是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认为孩子不行,当我们把这种“你不行”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后,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认知,认为自己是真的不行,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的结果。

我家大宝读四年级之前,班上69个孩子,上四年级之后,班级做了调整,分走了15个孩子,与其他班级分出来的孩子,组成了两个新班。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女孩,其中一个被分到了其他班级,女孩很难过,哭着让妈妈去找找老师,看看能不能留在原来的班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与老师做了沟通,没有成功,她很担心孩子适应不了新班级,问我怎么办。我直截了当地对她说:“其实,不是孩子适应不了,是你对孩子没有信心,你认为她适应不了,你自己也很担心。”

我的话一语中的,女孩的妈妈点了点头。我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回去对女儿说,找过老师了,老师觉得她适应能力很强,一定能适应新班级。过了一段时间,女孩妈妈兴奋地告诉我,孩子在新班级适应得非常好,每天都十分开心地上学,还非常喜欢新来的数学老师。

“自以为是”是很多家长都容易犯的错误,我家大宝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要学习魔方,而我和老公都不会,只好给他找了一个视频,让他照着视频去学。我认为这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结果他用三天时间,自己学会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自学了十多种魔方。

所以,做父母,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个天花板,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不去尝试,你永远都不知道孩子可不可以。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有尝试之前,就对孩子说:“不可以”“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