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智慧,不显山,不露水,却大事办的一样不落。有种智慧,胸怀万千谋略,却低调地“愚不可及”,善始善终不为主上所忌惮。这种智慧,在历史上被称为“隐智”,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正是三国时期虽为曹操献策无数当时却不为人广知的谋士荀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隐智”之士荀攸

如果要给荀攸做个确切的评价,笔者以为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描述他较为合适。

01

荀攸“隐智”之高:真正的神龙见首不见尾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谋士,为曹操身边著名谋士之一荀彧的侄儿。

在东汉大将军何进掌权时期,荀攸任黄门侍郎,后因密谋刺杀董卓失败而入狱,在董卓被除后,有幸重见天光而获自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接汉献帝进驻许都后,曹操久闻荀攸之名,并将其请出征召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在曹操军师郭嘉亡故后,荀攸自此为曹操军师,时常陪伴左右,随曹操四处征战,并帮助曹操运筹帷幄奠定北方政权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隐智”之士荀攸

荀攸虽多谋深算,心思缜密,但本身却为人低调谦恭,明智而能保守机密,因此深得曹操赞赏。甚至当时的人只知道荀攸整天跟着曹操南征北战,甚至两人共处一室畅谈,但却几乎没人知道荀攸到底给曹操都说了些什么。而常常曹操运用的一些谋略,如果曹操不主动对外说起是荀攸的计谋,大家都会以为是曹操本人的智慧决策,而根本不知道其实是荀攸建议的。

谈及荀攸其人的“隐智”之低调,最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败亡,而袁绍的两个儿子开始闹起了内讧。大儿子袁谭抗不过小儿子袁尚的打击,因此他派手下辛毗向曹操求援,表示愿意投降曹操。而此时,曹操却开始犹豫了,怕因进攻袁家残余势力的袁尚,从而使他错失往南攻打刘表的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

在这时候,荀攸帮助曹操分析了战事形势。他觉得曹操应该接受袁谭的请降先收剿袁绍余部,而后南顾攻刘表。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荀攸认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瓦解,现在趁着袁绍的两个儿子正在闹矛盾,此正好是曹操一举扫平北方的天赐良机。如果此时若不出击,等袁绍的两个儿子关系复合,那时候若再出兵则就真的成了劲敌,恐怕再难寻机会。而刘表呢,经过这么十几年的你争我夺,刘表的意图也很明白,重点在于保住荆州的一亩三分地,他也不会对曹操轻举妄动,眼下并没有什么可太过担心的。

经荀攸这么一分析,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举荡平河北,从此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而在这之后,

当荀攸表弟辛韬私下向他打听曹操在攻取河北时荀攸所献妙计时,荀攸却清白装糊涂地说:“辛毗替袁谭来求援,大军就北上平定了河北。具体事情我怎么会知道?”。从此,家人也就不再怎么问及他军国大事了。当然,问了也是白问呢。

由此可见,荀攸之“隐智”,连他的家人他也不透露分毫。如此“隐智”,身在“兵家”心在“隐”的“大隐”之人,就算再怎么功高,也不至于让主子感到震主的威胁,那么他的人生必然是“畅其平生之志,而终归可以善始善终”!

也正因如此,也难怪,在之后曹丕被定为魏国世子后,原本对人本就生性多疑的曹操,居然提到荀攸特别告诫曹丕说:“荀公达是真正为人师表的人,你要尽量地有礼敬重。”当在荀攸生病的时候,曹丕也记住了曹操的嘱咐,并特意去探望他,而且拜在荀攸床边。荀攸此种受敬重的待遇,是曹营诸多谋士都很难享有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文帝曹丕

也正因为荀攸计高而谦恭,谋深而自敛这一特性,就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评荀攸为:

“汉末荀公达,当时号大贤。知能过宁武,德可配颜渊。”

足见“隐智”的荀攸做人做事的高妙与成功之处,可谓真正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此人做派,在历史真是十分不多见之一例。也更为后世屡屡作为“智而内敛”、“谋而不露”之美谈。

02

荀攸之奇谋:尽管后有钟繇为撰 但依然留给世人“神龙不见尾”之谜谈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攸计出奇谋,但却从来不显山不露水,那他给曹操献计的那些事情又是如何为后人所得知的呢?这里,我们就需要提到另外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钟繇,与荀攸一样,同为曹魏大臣。钟繇也是曹操极为倚重的一位,曹操曾经将他比作汉初的萧何。

钟繇与荀攸两人的关系,按照现在来说就相当于十分要好的知己。钟繇最佩服荀攸。他曾对别人说:“每每我碰上大事,反复思量,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改了。再去问公达,他还是有更好的做法。”正因为钟繇与荀攸的深厚交情,荀攸的十二条妙计,也只有钟繇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繇

因此,在荀攸去世后,钟繇多活了十六年,他虽然留下了很多文集,却只字未提过荀攸。这在当时的史学家,为《三国志》补注的裴松之感觉非常遗憾,他就对钟繇说,荀攸这么高妙的人,却没有为他记录下什么,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而且凭着你和荀攸的交情,你真应该为他不图名、不图利,这么一个真正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做点事情。

而在荀攸死后,曹操也对他的过世感到十分难过,此时,曹操也希望后人知道荀攸对曹氏江山所做的贡献,于是他命荀攸的好友钟繇将荀攸曾经所出的所有奇计都记录下来,以让后人观摩学习他兵法的奇计思维。可是,更加遗憾的是,还没等钟繇把荀攸的奇谋记载完,钟繇也与世长辞了,带着荀攸尚不为人完全了解的“隐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与荀攸

在荀攸的计谋中,如官渡之战的妙计百出,计斩颜良,计斩文丑,生擒吕布,策奇兵烧袁绍粮草,力劝曹操奔袭乌巢,力劝曹洪接纳张郃、高览等等,无不展现了荀攸“大隐于世”却纵横天下的奇智谋略,当然,还有那不为世人揭晓的部分,更加增加了世人对他“真隐之智”的莫大敬仰!

03

曹操给了荀攸极高格调的赞誉:无毫毛可非者

在三国时期的曹魏,大家都知道,爱惜人才是曹操的一大优点,也正是在曹操身边聚集了不计其数的善谋之士,也才有了曹魏政权在三国鼎立之势中的最终胜出!

在历史上,曹操身边谋士如云,但在后世影响中较大的有八位,他们分别为: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董昭、刘晔、蒋济。而在这八人之中,荀攸却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他的特殊正是因为他为人做事的极为低调,常常“隐智”而不发,只为主排忧,不与主争锋。因此,在外人看来,荀攸似乎还有点憨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攸

在对荀攸的评价上,曹操认为: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意思是说,荀攸表面看起来很笨,但实际非常聪明。如果全部采用它的智慧,不用费什么力气基本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颜子(颜回,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宁武(甯武子:卫国著名大夫,令孔子大为佩服的贤臣名相)都比不了的。

曹操又如是赞荀攸:

“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意思是说,自己与荀攸共事二十多年,却丝毫挑不出他的毛病。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攸

老子《道德经》有言:“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身全家全社会。”而三国时期的荀攸,看似“智可及,愚不可及,”的背后,真正体现了他的“大隐”情怀!不但保国保家保自身,而且不为名不图利的无求下,实际荀攸早已名利双全,现在提到三国,后世之人恐怕基本已经没有不知道他和赞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