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有没有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现代人不仅有暖气、空调、电热毯,还有热帖、暖宝宝等等诸多御寒的“法宝”。可是,在还没有发明空调的古代,是如何度过这难熬的冬季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帝王家有温室,寻常百姓有火盆

温室殿

在汉代,皇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材料,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在这样的“空调”房间里,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就是所谓的“椒房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墙

古代皇宫建筑师们为了保证冬天宫殿内的温暖,在建造时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火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使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火墙的下面挖了一条通道,即“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廊檐下,只要在炭口中烧上炭火,热气便可顺着夹墙内的火道,温暖整个宫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暖阁

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明清故宫里帝后居住的宫殿都有暖阁。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屋外的地面上有—个—米见方的地洞,这个地洞与火道相连。工匠们在殿内地面下铺设砖石砌成的循环烟道,烧炭形成的暖气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房间,让人一走进整个宫殿就很暖和。

《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熏炉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盆

在古代,火盆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取暖工具了,放一个盆在房屋中间,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取暖。这种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皇宫里有精致的火盆,民间的百姓大多用泥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暖手宝,热水袋,一个不少

手炉

古代也有“暖手宝”——手炉。炉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包裹缝制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子里或捧在手上,又被称为“暖手炉”或“火笼”。看过《甄嬛传》的应该都知道。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婆子

宋朝时,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贫富有差别,冬衣大不同

裘衣

达官贵人穿“裘衣”来抵御严寒,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其实,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见的冬服。有钱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轻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选择鹿裘、羊裘、狗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衣

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还用丝麻作为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丝麻制成的冬服称为“袍”、“茧”。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纸衣

唐宋时期,人们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纸衣,也称“纸裘”。其质地坚韧,揉皱之后耐穿,可以抵挡风寒,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所以称为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

据考证,这种纸应该比较像是“无纺布”,它们都是纤维做成的薄片,未经经纬线的织造。还可以制成“纸被”“纸帐”。陆游为感谢好友朱熹纸被相赠曾作诗:“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吃火锅

虽然古人有这么多方式来抵御严寒,但如果论及冬天做什么最能暖和身子,当然是吃火锅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火锅了,但用的不是锅,而是鼎,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火鼎”。

宋代,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锅基础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好吃羊肉,但在外行军打仗时,炖羊肉很麻烦,因此他们就将羊肉切薄,在沸水里涮一下即熟。随着蒙古族人征服中原,这种火锅也传入了内地。热气腾腾的涮肉火锅,在北方更受欢迎,因为它不光好吃,还能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喝酒

饮酒可以让身体发热,是古人取暖的方式之一。来一个小火炉,围炉煮酒作诗,也是诗人的最爱:

绿蚁新酒醅,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知多多恨未能。——方回《永乐沽酒》

这样的意境很美,但是现代科学证明喝酒御寒并不可取,因为喝酒发热只是暂时的,在酒精的刺激下,体内的热量反而被消耗得更多,越喝越冷,所以冬季喝酒,小酌怡情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