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在永济市承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2020·丰收歌会》录制现场,当地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河边上的百姓为全国观众表演了永济的经典道情《黄河人》。舞台上,《黄河人》以清晰明快又高亢的节奏感,绽放出与众不同的黄河文化特色,赢得了场下线上的喝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泛传唱于我国的晋、陕、豫等地。它自汉唐萌芽,至清中期兴盛,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至巅峰。

永济道情属山西道情戏,是其四大剧种之一.与其他地方的道情相比,永济道情是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而形成的说唱形式,又称“河东道情”。唱腔的基本形态和旋律走向是激进和跳跃并存。

相传,在唐代时,永济道情的萌芽就已出现。据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道后,常携带渔鼓、简板游唱各地。而《永济县志》又记载,吕洞宾是唐时永乐(原属永济)人,曾修道于中条山。后来道情在永济吸收当地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永济道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济道情在清代日趋兴盛,发展到新的高峰。不少乡村出现道情戏班,其说唱技巧、思想内容和演奏风格上都有了充实和发展。此时的道情戏班不仅能够说唱历史剧目,而且还能根据现实需求自编自演新剧目。比如,道光年间刘稳道戏班演出的《三姑娘入洞房》属于反封建婚姻题材,曾在当时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永济说唱道情发挥了新的作用,演出者通过编唱段揭露日寇罪行,鼓舞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其中以张子仪,李改娃为代表的道情戏班就自编《打东洋》、《团结救亡》等曲目宣传抗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珍视道情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永济道情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巅峰.2006年,永济道情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道情的传承,永济市采取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予以抢救。摸清道情的发展和历史沿革,摸清民间班社、民间艺人、剧目、曲牌等基本状况,对所有资料进行归档管理;同时,对现有的剧目、曲谱、道具、乐器、民间班社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

今天,道情已经成为了永济民俗文化的重要名片。无论是国家级舞台,还是乡野田间,都能寻到道情的声迹。《小姑贤》《隔门贤》《柜中缘》等传统剧目不断上演,《纺线》、《黄河人》等与时俱进的新剧目也深受百姓喜爱。

千百年来,在永济肥沃的文化土壤中,道情艺术以顽强的生命力一直茁壮成长。在中条山下,在黄河岸畔,起伏着、回荡着、悠扬着的,是代代传唱的永济道情,也是永济人对传统美德的敬畏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