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说,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首位,可见,道德品质是领导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好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的领导人,但反过来,要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人,首先必须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时期,孙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作战身先土卒,人称“小霸王”。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

一次,张纮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与此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诸葛亮严以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才能使下属从心里信服,对他们产生号召力、影响力与凝聚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安三年夏,曹操在出征张绣的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

一日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然一只斑鸠受惊从田中飞出,曹操坐骑因此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军法处置。

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当即抽出随身所佩之剑要自刎,左右随从急忙解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但还是拿起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曹操随后并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更加敬畏自己的统脚,再没有出现不遵守命令的现象。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你要求别人做到什么,首先你自己要做到,用自己的行动给别人作出榜样。否则,只会是“令一出,无人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