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的划分,是一项十分繁琐也十分头疼的工作,因为不管怎么分,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
就比如现如今拥有16个地级市的山东省,他的行政区划分也是经历过许多次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几次,莫过于新中国成立后,他下面的5个地级市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分家,结果让自己又多出来了5个地级市。
下面就来分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才会让山东省的这5个市,变成了后来的10个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1961年,枣庄脱离济宁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枣庄下辖着峄县和滕县。但有些尴尬的是,峄县属于台枣专区,滕县属于尼山专区,这对枣庄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于是很快,这两个专区就被合并,成立了藤县专区。
到1953年,枣庄又被划分到济宁专区,而这个济宁专区,便是现在济宁市的前身。
早在清朝时期,在枣庄就发现了丰富的煤矿资源,依靠着发达的煤矿工业,这让枣庄成为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更是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城市,也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枣庄是完全拥有转设地级市的实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支持枣庄的煤炭工业发展,于是枣庄便在1961年脱离济宁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1983年,东营脱离惠民(现滨州)
一开始东营是隶属于惠民地区的,虽说惠民地区后来有跟临淄市合并,临淄市后来又脱离了惠民地区,但东营一直都是隶属于惠民地区的。
东营能升级为地级市,主要原因是因为胜利油田。作为仅次于大庆油田的胜利油田,它的被发现,不仅带动所在地东营的发展,还促使黄河三角洲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胜利油田,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发展,于是在1983年东营市升级,设立地级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1987年,威海脱离烟台
1950年,位于山东的胶东行政区和东海专区合并,组成了文登专区,威海也因此加入到文登专区。不过在1956年,文登专区被撤销,并入莱阳专区,因此威海也被划分到了莱阳专区。
后来莱阳专区先后改名烟台专区、烟台地区、烟台市,这一时期的威海都是由威海管辖的,但是在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威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便不断地显现出来。
经济发展是需要资金的,而吸引外资投资,便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烟台和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如果能变成地级市,那么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就能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这是十分有利于威海经济建设的。
另一方面,烟台市当时下辖12个县和一个县级市,范围太广,在经济发展建设上很难面面俱到,很容易造成下面各县发展的不平衡。
也因此,既为了威海的发展,也为了减轻烟台的压力,于是在1987年,威海便升级为地级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1989年,日照脱离临沂
一开始的日照,属于沂水专区,但由于沂水专区在1953年被撤销、并入临沂专区,日照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临沂专区。
到后来日照之所以脱离临沂,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建设。在八十年代,日照境内的石臼港、岚山港、兖石铁路都已经投入使用,其中岚山港还是山东省最大的港口,如果日照一直都是个县级市,那势必会给他带来各方面工作的不便,也不利于他未来的经济发展。
出于日照的经济建设考虑,于是在1989年日照升级,变成了地级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1992年,莱芜脱离泰安
相比于上面4个,莱芜不禁有些尴尬,因为他在1992年脱离泰安,成为地级市后,又在2018年被撤销,随后便被并入济南市,成为济南市莱芜区,他也只当了17年的地级市。
1969年的时候,国家要求山东,要建设自己的钢铁基地。经过重重考察,最终决定在莱芜建设莱钢。后来在改革开放的契机下,莱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了吸引外资,促使莱钢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便在1992年,莱芜便升级为地级市。
但是在当时,任谁都不会想到,到2018年,莱芜会被撤销地级市,还会被并入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