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泥土芬芳、杂糅精巧技艺的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徐氏泥彩塑),让人在一座座泥塑中探寻时光的故事。

泥塑(徐氏彩塑)产生于四川省大英县,其师承可追溯到清中晚期,传承至今两百余年。

泥塑(徐氏泥彩塑)以人物造像为主,题材上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单尊、群像等形式;人物造型特点是以传统中国绘画为基础,衣纹服饰讲究的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人物形象气韵生动、超凡脱俗,透出古风雅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彩主要采用民间传统“大装大染”、“九追九攒”之法,色彩艳丽,雍容华贵;工艺上采用传统技法,黄泥、粘土就地取材,通过按、压、抠、捏、刮、刻、拍、削、切、抿等手法成型,共有八大工序,其作品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几十米高的巨像,小有长不盈寸的精雕,造型多样,题材广泛,声名远播大江南北。

泥塑(徐氏泥彩塑)除造型惟妙惟肖,色彩鲜亮外,最大的优势是泥巴做的塑像竟可以五十年不变色,百年不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秘诀之一在于它的原材料来自沉淀数年的离地表至少50公分的土壤,该土属于生土,杂质少,比普通泥土更坚固、稳定,不易变形。在上彩前用白胶粉铺垫,形成一层光滑的保护层,有利于防水。谷草、棉花是徐氏泥彩塑的另一秘诀。谷草有两大用处,搭骨架时,用于捆绑固定,增大体积,减轻重量。几寸长的谷草节加在粗泥中,增加韧性,当泥土由湿到干变形时,不变形的谷草则充当了“缓冲剂”。棉花同样也用于增加细泥的韧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三十年未维修的新都宝光寺泥塑需要修缮,徐氏泥彩塑匠人在宝光寺耗时一年,对里面的500罗汉进行了全面修复。1981年,重庆丰都重建“鬼城”旅游景区,徐氏泥彩塑匠人再次出手,耗时八年,设计和塑造了“鬼城”造型各异的塑像2000余尊。后期,徐氏泥彩塑匠人又参与了绵阳圣水寺、湖南南岳塑神州祖庙、遂宁广德寺等多地的泥彩塑雕像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泥塑(徐氏泥彩塑)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