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兰克1924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德国犹太裔家庭,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摄影。23岁那年他移民美国,随即在纽约时尚杂志找到了摄影师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岁时罗伯特·弗兰克获得了基金会的赞助,花了两年时间走遍美国,路程超过1.6万公里,拍摄了超过2.8万张照片。弗兰克以一个“异邦人”的清醒的旁观,对美国的都市文明做了深入的观察。作品反映了笼罩在冷战阴影之下美国境内的种族和阶级冲突,后来出版了摄影集《美国人》,仅用了其中的83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书刚一露面,即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技术至上论者认为他的照片在技术上尚未合格,许多照片焦点不实,构图不严谨,而一些保守派卫道士则认为他无视美国的“光明”,以一种充满恶意的眼光拍摄了美国,激进者甚至给他贴上“共产主义”、“反美”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这本书的出版也给了很多新一代的美国摄影家相当大的影响和启发,日后此书的发行曾被评论家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摄影界的大事,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已经证明,他的《美国人》已经成为图示处于拜金热潮与冷战恐惧下的美国人的焦虑、不安、冷漠、疏离的最好图像。他的照片直如一种先知般的影像预言,道破了美国的精神荒芜的实相,使1950年代美国的光明、自信与欢乐显出一种病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开始拍摄实验电影,也有不错的评价。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参加展览,也进入了公共和私人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弗兰克信奉“见人所不见”的摄影观,他的观点、方法和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年轻摄影师。1994年10月,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出动》的回顾展,为这位现代摄影的“教父”作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肯定了他对世界摄影史的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弗兰克曾来到平遥,同年6月,中文版《美国人》在中国发行。2019年9月9日,弗兰克罗伯特·弗兰克在加拿大去世,享年9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中的这张照片太有名、太有历史意义了,以至于看其他类似的照片都感觉过于平淡。白人和黑人分坐的车厢,这些人物表情凝重、迷茫;这是人生的旅途,也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蒂尔·布列松于1952年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就在这个理论风行之际,罗伯特·弗兰克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不希望捕捉‘决定性的瞬间’,世界在飞快地转动,世界也不是完美的。”

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有个性的摄影家开始独辟蹊径,一反决定性瞬间的创作方式,通过极其随意的眼光观察这个平凡的世界,以表面上看去不经意的一瞥融入摄影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白是摄影的色彩,对我来说它们象征了人类蒙受永恒的希望和失望之替代方案。”

“当人们看我的照片时,我希望他们能用反复读一行诗的方式去感受。”

关于罗伯特·弗兰克就介绍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这里是手机摄影手册,我是杨涛,欢迎您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