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口中一直都在追求所谓的&uot;人权&uot;,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uot;人权&uot;,好像很多国家所做和所言之间都属于一种悖论关系。

以抗美援朝为例,在中朝方面和联军进行战俘交换时,双方手里战俘都离开时差别不是一般得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朝战俘离开美军部队时是奔跑着的,因为在战俘营中他们几乎没有过过一天舒坦日子。美国为了在谈判时可以获得筹码,还对中朝战俘进行武力&uot;甄别&uot;,强行要求他们同意&uot;拒绝遣返&uot;。别看归来时他们身上的衣服和鞋都是新的,可实际上那是出发前一晚,美军才强行让他们换上的。

反观美军战俘离开时是慢悠悠的步伐,离开前还会和志愿军握手道别,用着蹩脚的中文说感谢,说再见。

感谢的是在战俘营时,志愿军对他们的照顾,给予他们的尊重;再见,是如有机会来日可以以朋友方式再见。并且也有不少联军战俘,在可以回国时拒绝了遣返,反而愿意跟着志愿军到中国定居。例如美军温纳瑞斯,定居中国后有了幸福家庭,还被山东大学特聘为英语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也有不少回国后的美军,一直记得中国志愿军的仁义之举,甚至还有人在时过26年后,可以一眼认出曾经对他有特殊照顾的志愿军翻译。

那是发生在1979年4月某一天美国纽约一家餐厅的故事。背景是曾随军入朝担任志愿军翻译的刘禄曾,跟随&uot;智慧女神&uot;吴贻芳去到美国进行一次访问。

到了晚餐时间后,一行人便到了一家餐厅就餐,大家在有说有笑谈论这一路的见闻,直到一位餐厅老板走到刘禄曾面前,餐桌上的氛围开始有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uot;你中国,20多年前是志愿军的翻译,对吗?我曾是你的战俘呀!&uot;

刘禄曾看着眼前这个男士有些惊讶,思绪片刻后回应道:你是詹姆斯?

这是当年志愿军中一名女翻译和一名美军战俘,在阔别二十多年后的一段对话。曾经的他们也未曾想过,竟然还能有再相见时。刘禄曾更是没想过,竟然他还记得她,还能认出她。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内教育水平还未提上去,志愿军中大多原本都是普通农民,对于英语最多也只能说个你好,谢谢,对于和战俘交流一时间成了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当得知前线继续翻译时,临近从上海东吴大学毕业的刘禄曾报了名。入朝后的她编于第九兵团,主要工作就是英文翻译,也会对战俘营中的战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就是因此,她才会被詹姆斯·伯特纳一直铭记。

在交流中,刘禄曾到詹姆斯其实并非自愿入伍,是因为此前有过偷窃,在面临坐牢时被告知可以去朝鲜打仗免牢狱之灾,他也就如此做了。

加上上级和牧师给新兵灌输的都是,志愿军很弱,很快美国就能赢,大家就能回国思想后,詹姆斯更是没有多想,一直觉得参军就不用坐牢是划算的。不曾想,他才第一次上前线就成为了战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之所以能让詹姆斯对刘禄曾一直铭记,并非以上这些交流,也并非她对他的思想改造方式,而是刘禄曾对战俘始终保持公平之心。

在一次战俘转移途中,詹姆斯身体抱恙还发起了高烧,刘禄曾得知后又是请军医诊治,又是督促他吃药,忙前忙后还不忘向上级申请让詹姆斯坐军车。就是这些小小的事情,让詹姆斯感受到了真正的&uot;平等&uot;,他开始明白什么是真正的&uot;人权&uo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姆斯还告诉刘禄曾,她曾经送给战俘的圣诞节礼物,他一直悉心地保存着。其实那也不过是一个写着&uot;和平&uot;字样的小别针罢了,但对于当时的詹姆斯而言,却是心中难得的温暖。

与詹姆斯二十多年后的再次相遇,再次回忆往昔,让刘禄曾很是意外,也很是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穿越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后,两人不再是对手,而是可以握手言谈过往的朋友。想必这也将成为两人心中值得珍藏的回忆,温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