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军装备了五花八门的重型火炮,其中大部分都为人所熟知,例如著名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卡尔臼炮等,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出名的重炮,例如德国在二战中曾少量装备的M1式35.5厘米超重型攻城榴弹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他超重型火炮一样,M1的存在其实也是为了应对德国周边的一系列坚固要塞,假如德军没有顺利穿过阿登森林,那么这些重炮就不得不与敌方要塞群“死磕到底”,为装甲部队打开一条通道。

在二战爆发前的1935年,德军要求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研制超重型攻城炮,最终莱茵金属公司取得成功,在1936年开始设计工作,并在1939年交付使用,据信二战期间交付了7或8门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1攻城炮是一款非常巨大笨重的火炮,与一战时期的超大口径榴弹炮一样,它也是不可整体拖曳的,需要拆解成零部件抵达预定阵地然后组装,整个火炮可以分解成6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需要一辆18吨半履带牵引车拖曳,然而要想使用这门火炮并不是这么简单,除了携带炮兵和弹药之外,还需要携带一座小型的龙门吊,用于火炮的组装工作。

火炮的设计参考了240毫米口径的K3榴弹炮,采用液气双后坐系统,火炮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底座、转盘、上下拖架、火炮本体等几个大件。在使用中需要先安装底座,然后再依次安装上部分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炮安装完成后可以进行360°方向调整,俯仰射击角度在45°~75°之间,近似于迫击炮,也就是说该炮实际上是以“攻顶”的方式战斗,专门打击要塞顶部,而它配用的弹药也是575千克的混凝土穿甲弹,发射药包重234千克,强装药时能将炮弹发射到22800米外,在射程上对大部分的要塞炮都具有优势。

该炮运作时需要用拖车发电,以供应弹药起重机等,不过它也能由士兵手动操作,不过这效率可就低得多了。在标准状态下,火炮能够以4发每分钟的射速进行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1榴弹炮服役后一直都很“忙”,一般认为只有8门M1服役,它们常年奔波于欧洲大陆各地战场,最先亮相就是在法兰西战役,可能是为进攻马奇诺防线做准备,又或者是为了应对法军在失利中可能建立的新防线。在那之后该炮又参与到“巴巴罗萨”计划中,毕竟东线也有不少的要塞,M1参与到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战,以及列宁格勒的围困战中,1944年火炮又去往波兰,参与了那里一次特殊的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1超重型攻城榴弹炮重约75吨,炮管长8.05米,服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队,该炮在整个战争中似乎没有被盟军缴获的记录,战后也没有哪家博物馆收藏,或许它遭到了德军系统性的破坏,又或者在战争中损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该炮的具体数量,一些人认为可能不止8门,因为该炮除了笨重之外,作战性能确实很好,尤其是在东线战场有太多的要塞化的城市需要进攻,M1比卡尔臼炮更可靠,能在更安全的位置展开炮击,破坏力也足以应付城市建筑。不过该炮留存下来的信息相对更少,服役资料也是如此,我们很难该炮在每场战斗中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