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为了争权夺利,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更何况同门师兄弟之间。孙膑和庞涓亦是如此。哪怕是如今提起他们之间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不过大多数人仍会替孙膑喊冤。的确,庞涓因嫉妒而陷害孙膑,致使孙膑落下终身残疾,着实招人恨,但山东出土的一系列竹简,曝光了孙膑也绝非什么白莲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孙膑二字能够传世,得益于庞涓对他的膑刑。他原来的名字并不叫这个,而是叫孙伯灵,是孙武的后代,之所以改名为孙膑,也是因为那次刑罚。“膑”在古籍中的含义就是踢掉膝盖骨,他受刑后,其孙膑之名就被载入史册,而原名却再也未被提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门下,二人学成后,庞涓出仕魏国,被惠王任为将军,但他嫉妒心太强,受不了孙膑的天赋比他好,军事才能比他高。于是便诓骗孙膑至魏国,准备找机会灭了他,那么就可以建立千秋功业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黥刑和膑刑,即在孙膑脸上刻字,剜去膝盖骨,让他变成残废。

庞涓以为这样就除去了威胁,却不曾想孙膑利用智慧峰回路转,成了齐国田忌的门客。齐王更是将他奉为座上宾,对他相见恨晚,差点不顾礼制就赐他高官厚禄。后来的事,也证明了他的确有着旷世之才。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不仅救了赵国,还打击了魏国的气焰,更是完胜庞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庞涓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在马陵之战中再次中了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只不过这次没有了第一次的运气,而是被乱箭射死。临死前,他还悲愤地说:“使竖子成名”,可见此人是一个多么自大的人。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孙膑可怜,庞涓可恨。但其实深入思考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庞涓身为魏国名将,已然是有一定的功名,而当时孙膑还未出仕,为何他要揪着孙膑不放呢?这嫉妒心未免也太强了。

还有庞涓为何同一个计谋上两次当,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真的是他太笨吗?当然不是。魏国能够在短时间内称霸中原大地,和庞涓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所以他的死完全是自己性格造成的,与本事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山东临沂市的一座汉墓出土了一系列《孙膑兵法》等竹简,而在这些竹简上,详细地记载了“围魏救赵”的具体细节。自此,孙膑与庞涓之间斗争的内幕也得以曝光,事实上,孙膑狠起来比庞涓还厉害。

据太史公《史记》中记载,庞涓为上将后,四处征战,其他各国对此是敢怒不敢言。当他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顶不住,求齐国援助。齐国田忌主张直接救援赵国,但孙膑却使出了“攻其所必救”的策略,直捣魏国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援。这样一箭双雕,既打击了赵国的势力,又削弱了魏国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计策,虽然高深,却经不起推敲和琢磨。早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远征中原,结果被越王勾践偷袭,夫差落落个国破自杀的结局。而庞涓作为一代名将,这点考虑不会没有,更何况当时的魏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都对其虎视眈眈,所以庞涓出征必不会倾巢而出。

那么这种情况下,让庞涓回援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最后庞涓却回援了,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在出土的竹简上就有明确的说明。原来,孙膑找田忌要了两个最不会打仗的医生率领军队,进攻魏国的国都。此地阵势险要,易守难攻,孙膑却派了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前去,其目的显而易见,并不是指望他们能赢,而是将他们作为了引诱庞涓的牺牲品。

结局就是两位医生连同带去的军队悉数战死在平陵外,而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也确实震慑到了魏国国君,所以魏王着急召回了庞涓。不料,此时的孙膑早已埋伏在周边,准备正式发起进攻。庞涓就是这样中了他们的埋伏,落得大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忌曾问过孙膑:这刚刚惨败,为何就敢继续攻打人家的国都?孙膑说:庞涓此人好大喜功,而且为人审慎。只有让他感应到我军的指挥十分愚蠢,才能让其掉以轻心。牺牲这么多军队,就是为了让庞涓以为齐国无人。救国这么大的功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庞涓定会带着军队回国抢功。可见庞涓是一步步落入孙膑的陷阱。

从孙膑的策略来看,足见孙膑是一个十分残忍的人,为了胜利,不惜牺牲己方将士和两名无辜的医生,视人命如同草芥。古人云,慈不掌兵。孙膑的狠是骨子里的,作为和他同窗多年的庞涓岂会不知,所以庞涓对孙膑如此陷害,也极有可能因斗不过孙膑,而选择先下手为强。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还是败在了孙膑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涓也知道,孙膑能力强,无论他们两人未来是否在同一个阵营,都免不了明争暗斗。所以,他们两之间的斗争是迟早的事,只不过庞涓的“膑刑”和孙膑牺牲掉几千人的性命相比,似乎孙膑更为残忍些,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