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

一直是我所钟爱的

颜色

静谧而又蕴含激情

我也曾用手机

创造了许多特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ivo X50 Pro+ 5倍光学变焦拍摄

vivo X50 Pro+ 5倍混合变焦拍摄

但没有想到的是

拍过那么多蓝

现在

我所喜爱的两个蓝色品牌

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今天的故事

还要从更早的地方讲起

1

来宾介绍

——蔡司“女伯爵”

提到蔡司,很多人会想到光学巨头、超高素质的镜头但我却不是这样。

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珍藏的一台上世纪50年代的 Zeiss Ikon Contessa 相机。

当然,她被更多胶片相机爱好者所数值的名字是:

女伯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伯爵是一台上世纪50年代的胶片机器。

在那个在技术还不够发达的年代里,多数相机既不能自动对焦(很多相机甚至不能判断是否合焦,只能估焦),也不能自动测光,一切操作都要让摄影师自己搞定。

但蔡司“女伯爵”的出现,让相机的易用性有了一次巨大进步。这也是我想买来收藏她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我也没有考证过,但听懂行的朋友说过,蔡司“女伯爵”是第一台内置测光表的35mm折叠式联动测距相机。听起来很长很拗口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台相机可以告诉你面对要拍的对象,设定什么光圈、快门数值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身顶部右侧的测光指针和刻度盘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那个测光要靠单独外置测光表的年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并且这还不算完,为了应对不同的光线环境,女伯爵的测光表其实有两种“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打开测光窗口应对室内弱光测光;

右图:关闭测光窗口应对室外强光测光。

但是,真正打动我去收藏这台女伯爵相机的,还是我知道了她的一个“没什么用的精彩设计”。

蔡司“女伯爵”这样的折叠相机,在不使用时,要将镜头缩入机身内部。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约体积,便于携带。但也有个问题,就是当镜头伸出开始拍摄时,往往具有一定厚度的镜头保护盖会让相机失去平衡。

也就是说,在拍摄状态下,你把折叠机放在桌子上,它们通常是一种抬头看天的呆呆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头看天的女伯爵

很多人不会在意这个细节,不会觉得这不美观。

但蔡司不是。

蔡司在“女伯爵”的机身背面,设计了一个可以拉出的金属挡板。当它被拉出时,刚好可以支撑起相机的后部,让相机前后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属挡板

这个挡板在收回时,是要向右侧推一下再向上,避免了误触。

这样,“女伯爵”才能端庄的站立着面对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庄站立”的女伯爵

这个细节对于摄影,可以说毫无意义,甚至很多人不会注意到。但是,对于真正喜欢一款相机,将相机不单单视为工具,而是一位伙伴的人来说,这个设计贴心而又浪漫。

一台女伯爵,其实可说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蔡司招牌的 Tessar 45mm F2.8镜头、比如T镀膜、比如防止折叠后压到镜头的皮质垫片、比如精致如工艺品的快门拨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那个虽然还没有被染上蓝色,但造型古典美观的蔡司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身手柄处的金属板和顶部的金属叶子

都是上一个藏家打造的

可见他/她也是很爱这台相机

我想,只有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的品牌,才能做出这样的相机。而这样的产品,也可以打动每一个有格调和追求的用户。

尘封的历史,似乎距离我们有点遥远,但现实并非总是如此。

2

vivo + Zeiss

—— 专业蓝色的碰撞

回到现在,vivo 与蔡司成立了“ vivo 蔡司联合影像实验室”, 致力于移动影像技术的创新研究,联手打造了全新的“ vivo 蔡司联合影像系统”,并率先在 X60 系列产品上实现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ivo 蔡司联合影像实验室揭牌图

手机摄影时代是计算摄影的时代,但好的光学性能才是成像的基础。

蔡司是镜头光学设计的奠基者,拥有丰富的光学设计经验和技术。就像蔡司Planar、Sonnar等结构是众多微单和单反镜头的设计基础,蔡司在1902年设计的“Tessar(天塞)”镜头结构,也是多数手机镜头设计的基础。而这些结构,都是由蔡司缔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的 Tessar (天塞结构)

女伯爵的镜头即是这种结构

除了引入先进的光学设计理念,vivo 还会引入蔡司严苛的制造工艺标准和更全面的测试流程,让手机实现了更高的镜头解像力和色彩还原能力,同时有效改善了镜头在复杂光源环境下常见杂散光、鬼影、色散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场的视频中,本也发现了一些 “料”~ 比如视频中出现的“蔡司散景”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没有特别展开说明,但应该是将蔡司对光学镜头散景的理解,应用于手机摄影的算法当中,让手机的人像模式更接近顶级蔡司镜头的散景效果。

在现场展出的一些 vivo X60 Pro 样张中,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vivo 与蔡司的合作,会全方位展现出蔡司光学镜头的专业品质。后续双方通过联合研发会持续在产品端发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手机影像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合作不仅限于某个系列的产品,在产品之外,vivo还将与蔡司共建长期内容主题:vivo蔡司大师影像,通过影像关注时代发展与个体价值,聚焦全球年轻人的文化与成长等。

3

即将到来

—— vivo X60系列

从蔡司“女伯爵”到vivo,跨越近70年的时间,其实一切刚刚开始。而这个开始,就是即将发布的 vivo X60系列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现场 “剧透” 的 vivo X60 Pro 样片,令人对这次两个 “蓝色品牌” 的合作更加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合作的背后,其实也包含了国产手机品牌对品牌价值与文化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对用户体验和摄影美学的更加重视。

70 年前,使用 “女伯爵” 记录瞬间的人们,无法想象手机与手机摄影。

70 年后的今天,也很少有人能预料到手机品牌与蔡司的合作,用上蔡司光学镜头。

属于 vivo 与蔡司的 “蓝调时刻”,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ivo X50 Pro+ 拍摄的 “蓝调时刻”

附录:蔡司历史高光时刻

1857年,蔡司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式显微镜,奠定了高性能光学的基础;

1890年,蔡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只消像散镜头,开启了光学镜头成像的新纪元;

1902年,蔡司研发出天塞(Tessar)镜头结构,是当今大部分手机镜头设计的基础;

1905年,蔡司显微镜帮助医学家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并结合相关研究获得诺贝奖;

1923年,蔡司显微镜帮助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班丁发现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

1950年,蔡司与医师汉斯利特曼合作,发明了世界上首台手术显微镜原型机;

1966年,蔡司为NASA定制的超大光圈Planar镜头,首次拍摄到了月球暗面的照片;

1969年,蔡司为NASA的登月任务定制镜头,成功拍摄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蔡司凭借超高速镜头设计(Super Speeds)荣获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1997年,蔡司凭借变焦镜头光学设计(Variable Primes)荣获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2012年,蔡司凭借光学与结构设计(Master Primes)荣获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