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漂移神父”发布的文章《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引发热议。文章讲述作者在开通美团外卖会员后,发现常点的一家店铺,其配送费由平时的2元变为了6元。“会员配送更贵”引发热议。

美团回应系定位缓存偏差导致,与会员身份无关。#美团回应杀熟外卖会员#

之前是某打车软件大数据杀熟,留言的用户还有被机票杀熟、酒店杀熟。

新华社点评:请别小看那一两块钱,那不是“韭菜”是日子是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把能用的数据都在向极致上使用,别说定位偏差,如果存在早就内容解决了,不至于出现问题再解决。

作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我们深知这是一种互联网运营手段,但是这种吃相真的太难看。

互联网公司都会员流量而焦虑,不停的在拉新、促活、留存、转化和裂变,还要为消费金额和复购率等一系列数据头疼。

互联网公司可以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把消费者的每一步、每一次点击都细化,想方设法的让用户消费消费再消费。

而这些种种,都不能成为杀熟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大数据杀熟?

1、使用平台的习惯已经培养成,可以说每天都会使用,频率在增加。

2、是平台的深度用户,这个说的主要是品类在增加,会在多品类中下单,这个时候说明用户信赖性更高了。

3、会为平台的一些服务买单,是服务而不是实物,比如会员的权益等,这说明对平台信任度很高。

4、对价格敏感性不够,使用越多之后,对价格的一点点变动影响不大,或者之前有折扣和现在折扣不能么高也可以接受。

5、在平台上的多方比较降低了,就像以前你逛菜市场会比较多家,现在你基本都是直接点开某家就下单。

其实杀熟都是在不断的累积用户的习惯之后,被精心选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觉得杀熟还只是开始,或许在大量数据和用户行为被不断解读之后,有些行为会更隐蔽,更不容易被察觉的方式出现。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数据在手,如何使用是公司初心所向,为恶为善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