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一直在深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在为消费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易被窃取泄露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在刷脸技术推广开来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照片被不法分子窃取贩卖;部分应用软件甚至专门通过非法收取、转卖用户人脸信息来获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些不断诞生的新业态和新技术,我国相关部门一直采取审慎、包容的监管原则。对于新型技术,监管部门通过包容来助推创新,同时寻找合适的监管力度和途径。

但这并非意味着包容就是放纵,也并不意味着这个领域是法外之地。因此,近日工信部重拳出击,对26款毒瘤APP直接采取下架处理,以此惩罚违规APP及其背后的运营者,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16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一则通报。根据通报内容,相关职责部门在针对12月3日通报的60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进行核查复检后发现,仍有部分APP没有按照工信部要求完成整改。

因此,根据《网络安全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工信部信管【2016】407号)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对26款APP进行下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工信部公布下架应用软件名单中可知,其中不少APP都是部分消费者用过的软件,例如小蚁摄像机、最美证件照、九元航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部分软件并没有想要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做不法勾当,但强制、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样需要整改。对于工信部的严格要求,不少网友都点赞并支持严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了解到,在2020年工信部推进的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中,自查自纠阶段,已有8000多款APP按要求完成整改。

不过,新型技术或者应用的诞生,永远走在国家法律和相关法规的前面。对于这些技术或应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加紧制定更合理更有力的监管措施,虽然会慢一步,但红线就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APP或背后的企业不碰红线,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隐私,遵守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监管的重拳就不会轻易砸到头上。

文/谛林 审核/子扬 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