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在广西南宁市,一所新的民办高校——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迎来奠基开工仪式。这是吉利控股集团与广西自治区政府于今年6月达成战略合作后,在东盟门户南宁正在推进的首个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项目。它由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转设而来,并进行了全新的扩建。明年9月,新校园将正式迎来第一批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是吉利创办的第10所学校,依产托学研融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未来,这里将持续不断的输出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的特色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并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开放提供人才支撑。

辐射东盟,以人才战略推动全方位开放

得益于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邻的独特地理优势,广西也承担着“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而随着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广西也希望借助这一“东风”扩大全方位开放格局,并推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

蓝图已展,人才为先。要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层次人才的支撑。在新使命的驱动下,结合地域需求与特色,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也找准了自身的定位——以全日制应用研究型本科教育为主,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特色明显、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非营利性本科高校,致力于建成 “中国民办高校新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托吉利控股集团行业背景,学校将重点发展广西的“三大定位”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着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办出特色,实现校门和企业之门的精准衔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无疑,中国的大门将越开越大,而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也将成面向东盟全方位开放的重要力量之一。

产学研融合,补齐应用型人才培养短板

作为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吉利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全球化资源,也更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多年来,吉利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双元制”教育发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大学而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高层次技师技工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创新能力竞争是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全面、立体、综合能力的竞争,许多创新成果的产生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源自于一线的实践与启发。”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民办教育有天然的灵活机制、创新基因和竞争优势,已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市场培育了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产业布局、教育先行。此类模式不仅在广西,吉利在四川、浙江、湖南都有大量产业布局,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同时也在当地创立吉利学院(成都校区)、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湘潭理工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缓解当地的人才紧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血又造血。

不求回报就是最大的回报

从1997年至今,在23年的时间里,吉利已经先后创办了吉利学院、三亚学院等10所高校,覆盖从职高到研究生院不同培养层次,为社会培养人才超过15万人。可以说,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贯穿其发展的始终。

而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办学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但吉利仍然坚定选择非营利公益办学。也就是说,吉利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这与李书福的情怀密不可分,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兴国强国,因此要有底线思维和普惠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教育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责任。作为民办高校,没有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如何可持续地运转下去,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我们也在自由探索,希望把塔基做大(把本科教育做出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把塔尖做高(用本科教育所产生的成本优势来支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这种模式,将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资金支持。”他说。

今年,吉利还专门成立了人才发展集团,以“助力人实现更高价值”为核心发展理念,聚焦优质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打造民办高等教育全球品牌。

教育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而吉利也为民办教育升级和教育体制改革摸索出了一条颇有参考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