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邦属于典型大器晚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刘邦出身在沛县,相对于其他家庭,家里相对还算比较殷实的平民百姓家庭,父亲刘煓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当然种庄稼却是一个好手,一直从事着农业生产,把家里打理的仅仅有条。

刘煓生活还算可以也很满足,娶了妻子生下三男一女,还纳了一个小妾,本想着多努力一下为子孙后代多留一些家当,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知足常乐”,刘煓就挺知足的。

当然刘煓心里面一直有着心结,就是三儿子刘季,一看都快30多岁了,还没有成家,哪个做父母的不着急?刘煓和妻子为了这个三儿子真的操碎了心,可是也没有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儿子刘季连个正经工作也没有,也不想跟着老爹学习一下怎么种地,每天就知道和狐朋狗友一起吃吃喝喝,游手好闲。一提到这个三儿子,刘煓气就不打一处来,心里想着:不争气的东西!

二、

刘季也就是刘邦,其实刘邦并不认同老爹刘太公的想法,刘邦也是有理想抱负的,只是跟老人家说,估计老爹也听不进去反而臭骂一顿。

刘邦心里一直有一个偶像,这是从小就崇拜的对象,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名游侠,这样就能投身权贵,得到诸侯的认可,才有机会脱离平民阶级跻身到上流社会。刘邦心里想着: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我命由我不由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事与愿违,为了这个理想奋斗多年,却没有什么大成绩,当然也不是毫无进展。刘邦在游侠生活中,认识了曾经信陵君的门客张耳,认识了王陵,还有很多的追随着,如:樊哙、周勃等。

在刘邦32岁的时候,秦国已经推行了商鞅制定的“秦法”,时代进行了变革,这也导致刘邦不能再做游侠了。此时的刘邦和自己的一群小弟商量着,以后的出路,自己又不会农活,这一次让刘邦真正意义的思考着未来了。

三、

可能是因为刘邦游侠的缘故,为人豪爽重义气,虽然从不帮家里人干活也不工作,但是交友甚广,这也是刘邦能拿出手的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的这个特点,也给他带来了好运,到了他35岁的时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大龄剩男”加“三无中年”的刘邦走上了胥吏之路,当上了沛县泗水的保安队长——亭长。

从此刘邦的人生如同开了挂,开始谱写了自己的传奇。

刘邦在做亭长时结交了萧何、夏侯婴、曹参、任敖等一些同事,而且得到他们的认同。

35岁的剩男刘邦得到外来豪强定居沛县吕公的赏识,并提出把女儿吕雉嫁给他为妻,到时的吕雉小刘邦整整十五岁。刘邦高兴不已,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刘太公一开始还以为刘邦又在吹牛:谁这么想不开会把女儿嫁给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刘邦再三强调后才相信,后来征得父母的同意,刘邦便与吕雉成了婚。

四、

古语有“成家立业”,刘邦就是成了家后才有了后来的事业。早年那个游手浪荡、聚众生事,为亲人不喜,邻里白眼相对刘邦成婚后有了很大的改变。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为要在咸阳南郊处修建阿房宫,征调全国各地的民工过来服徭役做工。只是后来秦始皇没等阿房宫建好就去世了,上位的是秦始皇小儿子胡亥,这时大秦帝国已经有些不稳了,可是这些跟刘邦也没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刘邦已经有了儿子,晚年得子的刘邦正沉迷喜悦之中。可是上面下发命令,之前停工的阿房宫需要开工重建,而且还要建始皇帝的陵园,泗水亭长刘邦需要带人去徭役,刘邦也没有办法,只能告别家人押解一百多人启程咸阳。

后来事我们都知道了,因为押解的人员中途跑了好几个,知道自己也会受到严刑,干脆一不做二不,自己放了这些人,集合沛县周围地方的一些不良少年,一起起义反了秦朝。

五、

估计刘邦也没想到当年起义能成功,并且自己还当了皇帝,曾经被人看不起的刘家老三,白手起家做了皇帝,虽然已经过了半百,当然他成功了,54岁的刘邦统一了天下,定都长安,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年轻的时候还被刘太公指着游手好闲,比不上他的哥哥会经营农活,那么在刘邦称帝后,会怎么样?

刘邦称帝后,衣锦返乡去拜见自己的老爹刘太公的时候就有一个尴尬的事发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古代皇帝的权威有多大?天下土地是皇帝的,而天下的人也是皇帝的臣民。此时的刘邦今非昔比是大汉天子,而刘太公却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怎么相处?

也有了后来刘邦回来拜见父亲,刘太公哪敢怠慢,看见刘邦正打算连忙下跪朝拜,却被刘邦一把扶了起来。此时此刻,刘邦已经没有那些荣耀感了,原先父亲也想望子成龙,才对他苛刻,但是现在他已经当了皇帝,可父亲对他却拘束、恐慌起来,刘邦心里不是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刘太公这是为什么?刘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平头老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刘邦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为了化解这样的尴尬,就下旨封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其中说明,自己能统一天下,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父亲对他孜孜不倦的教导,自己现在做了皇帝,父亲却还没有尊号,这是做孩子的不孝,所以将父亲尊称“太上皇”。《史记·高祖本纪》就有记载:“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这样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候,父亲不需要尴尬了,也不会被其他人说闲话,这也看出刘邦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