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地区出现污染天气时,追溯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生活废气、气候相关、区域传输污染之类。等等,什么是区域传输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一组新闻,这是在网页中随手输入“区域传输污染”搜索的结果。原以为区域间的传输作用仅是大气污染中微不足道的帮凶,现在看来它可是“得力干将”。

区域传输污染

区域传输污染

区域传输污染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一个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可能随着上升气流进入高空,并在高空中随着气团较快地传输,结果可能在距离污染源很远的另一片局域,又随着下沉气团降到地表附近,导致了区域间间的污染物传输。例如京津冀及周边各个城市的污染程度均受到整个区域的传输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小看区域传输的作用,以北京为例,区域传输的贡献,最高可达60%-70%。绝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今年十月,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了对北京地区十月初PM2.5污染的来源解析。从区域范围看,这次污染主要发生在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山前城市,且三个城市一直处于区域高值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津冀部分地区PM2.5浓度图)

同时利用CMAQ-ISAM模型对本次污染过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10月7日0点至9日8点,北京本地贡献约占三成区域传输贡献约占七成。整体上,西南通道输送贡献约33%,东南通道输送贡献约26%。

因此,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仅靠区域内“闭门造车”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协同各方共同作战,追溯污染源、多方联防联控才能达到治污效果。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因此京津冀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特别是要突破单一的地区治理模式,构建好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提出了以下五点协同作战方案:

完善京津冀跨地区联防联控治理模式

联合立法、协同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模式;构建并完善跨地区生态环境应急预警机制;建立统一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等。

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科学界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例如资金补偿、实物补偿、能力补偿、政策补偿等,建立多维长效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治理成本共担与收益共享。

可考虑设立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发展基金

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

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构建设

可考虑成立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专项委员会,一方面负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完善,组织跨地区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协调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等;另一方面协调不同地方利益,并监督区域内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行为和效果。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及时公布各项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标准和指标,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现在大家是否能认识到区域传输污染的严重性了呢?因特殊天气气流造成的区域污染是可以通过协同作战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科的认知中还存在另一类刻意的“区域传输污染”,比如欧美发达国家输送“洋垃圾”至发展中国家(点击了解更多);将重污染工业工厂搬迁至发展中国家等一系列发展我、污染你的行为……

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区域间污染传输问题,都不应轻视放纵。而是以或对话或合作的形式来共同面对和解决,同时坚决杜绝牺牲别省(国)发展自身的行为。生态污染已是公认的全球性问题,各方唯有携手共担责任,才能共享成果,否则只能共摊恶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