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专业行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翠微宫,是唐代著名的四大夏宫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翠微宫位于长安以南,秦岭山脉北麓的翠微山上。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也就是今天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的黄峪寺

史料记载,翠微宫修建于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进行过重新修葺。

贞观二十一年和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先后两次在翠微宫上避暑,处理政务,并最终逝世于此。

对于后来的唐代皇族李氏家族来说,因为翠微宫是太宗仙逝之地,所以这地方就显得不那么受宠了,因此太宗之后,唐代君主便很少至此避暑,翠微宫便逐渐衰败,最后废宫为寺。

唐高祖为什么会选择在翠微宫修建夏宫呢?原来,为了应对长安夏季的酷热,古时候的统治者定都长安时,都会在周边选择地势较高,植被较好的地方修建夏宫。

例如秦朝的林光宫,以及承接林光宫而来的汉朝甘泉宫,隋朝的仁寿宫、仙游宫等。唐朝也在长安城四周修建了不少夏宫,比较著名的有华清宫、九成宫、玉华宫和翠微宫

翠微宫距离西安很近,从环山路沣峪口转盘算起,过净业寺,过三面佛,约7公里之后,往左有一条蜿蜒山路可以上山,这就是前往唐代翠微宫,也就是今天黄峪寺的山路。

上山的这条蜿蜒山路叫西黄路,1980年修建而成,至今仍然是一条沙石路,路况不好,开车比较危险,好在道路并不长,只有6公里,徒步大约2-3小时可以登顶。

黄峪寺这地方是一个山顶坪台,原本叫滦镇黄峪寺村,村里原本有74户人家,甚至还建有一个黄峪寺初小。不过,如今这里是一个几无人烟的荒山野岭。

大约十年前,为了开发翠微宫的人文景观,这里曾被规划成一个旅游养生项目,不过后来却因为保护秦岭生态的缘故,始终没有做起来。

就这样,差不多十年时间过去了,黄峪寺没有变成计划中的景区,反倒荒废凋落: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只是几乎没有山民居住;景色还是原来的景色,只是多了一些冷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业行走多次去过黄峪寺,这篇图文将介绍其中秋冬两次寻访黄峪寺的经历。秋天寻访黄峪寺,我主要是去山上看那满山秋色。

深秋季节,徒步黄峪寺,在群山环抱里,这块山顶坪台,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只是大致看上一眼,完全不用细细辨析,你肯定就会知道,这是山中一个被遗弃的老村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挂满火红柿子的老柿树下,一辆白色的吉普车被遗弃于此,那个曾经的美梦破灭之后,山中的74户人家却永远离开了家园,搬到了山下专门为他们修建的社区里面。

而74户人家的老屋,自此成为黄峪寺山中曾经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一点一滴,都代表着繁华热闹、人声鼎沸的过往。

柿子树静静地向来来往往的游客,诉说着黄峪寺村遭遇的这场变故。如果当年没有被规划开发,这里大概将依旧静谧。

这场旅游开发,给黄峪寺带来的是彻底改变:一切功亏一篑,秦岭山中的这个小村庄,随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村庄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凋落了,家园大部分成为荒野。

实际上,秦岭中每一个距离城市近一点的村庄,都曾一度笼罩着开发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只偶尔会有极少数的山民回到家园去收获山货。人离去了,山中的果树依旧春华秋实,柿子、栗子、核桃依旧会挂满枝头。

就像这猕猴桃,看起来是那么的诱人,这是秦岭大山给人的馈赠,是大自然毫不吝惜的恩赐,任由它烂在地里、化作春泥,谁都不会忍心,更何况是出生在此、成长在此的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峪寺村中,一户人家的入户小径长满了荒草,老房子褪去了颜色,杂物散乱地堆放在院里,一边是层林尽染、秋色满山,一边是荒村野店、萧条颓败,黄峪寺正悄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这所有的故事当中,自然是关于规模宏大的翠微宫的故事最为精彩。

翠微宫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其宫笼山为苑,气势浩大。

唐太宗在建玉华宫的诏令中,有一段话侧面写出了翠微宫的情形,那段话是这样说的:“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蛟睫,山径险乎焦原。”

当年的翠微宫:正门北开,名云霞门,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与翠微宫连延500多米。

据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健超、魏光、赵荣等专家的调查显示,宫殿建筑遗址被群众称为下营、中营、上营,平台南北长1公里,东西约0.5公里。

下营附近1公里范围内,田间地头尚留有大量唐代残砖碎瓦,有莲花纹方砖、素面方砖、粗绳纹条砖、素面条砖、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砖瓦与唐大明宫出土的砖瓦极为相似。

此外,遗址上还有蹲狮两尊,风格浑厚,颇似唐代雕刻,有宾竹道人朱诚泳《登翠微》诗残碑一块,诗云:“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吊古不须增感叹,凭高聊复将笑容。

专业行走冬天寻访翠微宫,主要是去看一尊石佛造像。李健超等专家的那份报告最后,其实还有一句话,这句话说遗址尚有“佛像一尊”。

坊间的驴友也说,黄峪寺翠微宫后山中有一尊石佛,面目慈祥,系唐代造像,得见者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我们找到了尚留居山中的一户山民,在他的指引下,朝着后山走去。不久后,就远远地看到一尊石佛,石佛红绸裹身,约两米高,仪态安详,被弃于山野之中。

关于这尊佛像的来龙去脉,其实已经无从查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必是翠微宫变成寺庙之后建造的。所以,追溯历史,最早可能是唐代的造像。当然,也有可能是后来建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宋代之后,关于翠微寺的记载就已经很少了。南宋时期,翠微寺沦为金国统治。进入元朝之后,翠微寺出现一定程度的复兴。日本一山派著名僧人雪村友梅,曾入住翠微寺。

那之后,随着翠微寺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加之清代时期翠微寺已改名为黄峪寺,因此进入近代以后,历史上的翠微寺几乎被人所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顾石佛四周,到处都是荒野之地。大概每个人都会十分纳闷,为何石佛独独在此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种推测是这样解释的:某朝某年寺庙有难,寺中僧人唯恐石佛遭受破坏,遂偷偷运至山中藏起来,所以就这样留在了这个地方。

不过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石佛体积很大,所在地十分陡峭,不借助器械,单凭人力绝不可能移动半米。所以,也有推测说:石佛是就地取材建造的,造好后未运走而已。

千年石佛的来龙去脉,渐渐已经成为美丽的传说。站在石佛前,遥望秦岭黄峪寺这片山顶台,已经很难想象当年“亭台楼阁几十重”的盛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