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东富西贵”的西城,有一个古老的社区,这里有一水儿的红色苏式尖顶老楼,它们组成一个又一个“回字”像多变又整齐的方阵,让外人一走进就犯蒙。这些又别致又温厚,历史感十足的老楼,静静地隐匿于闹市,不知道在这儿有多少往事和辉煌已随风而去……

它就是文章的主角——北京西城,展览路西侧的百万庄小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被划为西郊办公区。于是百万庄一带陆续设立了建工部、外文局、地科院等国家机关。这片小区就是当时各部委的职工宿舍。

虽然现在北京城高楼林立,漂亮小区比比皆是,但在七十年前新中国刚成立,那时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北京还是一座旧城时,百万庄小区就成了“共和国第一住宅区”。它由著名设计师张开济先生设计,把西方的“邻里单位”和苏联的“大街坊”模式合二为一,同时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采取了用天干地支的命名方法。以至于后来北京城在建小区设计师都到这里学习取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从空中俯瞰,小区整体布局非常讲究。平面是回纹四方形,四周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九个片区包围着中心地带的商业。商业区里有最早的副食店、百货店、粮店、理发店还有医院和学校。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走入老区,我不由放慢了脚步。冬季北京的天空透着青蓝,在无风干冷的下午,阳光薄薄地照上砖红色小楼,在高大的枯树枝顶端两群麻雀不知疲倦地追闹着。

老辈人都说解放前这一片叫“百万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百万坟改成了百万庄。1955年前后百万庄的第一代居民住了进来。这些人是首都的新移民。他们从全中国抽调到北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是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今天这批最早的居民也已退休、离休,像这老楼一样悄悄步入了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社区的副食店一进去可香了。有酱油咸菜芝麻酱味,还有卖的粉肠和蒜肠特别香特别肥,那时候我们买肉只买5毛的。副食店对面有个木工房,木工房院子里有棵大桑树,夏天我们都去捡桑葚。哎,我记得木工房里有好多猫,它们晚上就去副食店偷肉,过去这一带可宽敞了,没有这么多车……”在申区一座安静的楼门前,有个推车的大姐性格爽朗,和我聊天时她语速很快,全是儿时生活的回忆。

是啊,因为规划早,当时未曾想到如今家家都有汽车,于是这里停车也像其他老小区一样随意,不过毕竟三层小楼人口密度小,车位也并不拥挤。人们都说住城里虽然生活方便但房子太小。实际上百万庄的楼房却是个例外,这里以两居室和三居室最多,它率先在一户内设计了独立厨房和厕所。房高3米多,总面积70平左右,所以即便今天生活在里面也一样舒适。

“在百万庄我们可方便了,出门有101路汽车,有地铁,北边动物园,南边有玉渊潭,还有甘家口大厦,百万庄小学,百万庄图书大厦”大姐边笑边露出尖尖的虎牙,我知道她即满足现在的生活,又向往儿时百万庄的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上学那会儿,地科院和外文局都可以随便进,我们下学就去那儿打乒乓球,哎一晃几十年了……”大姐边说边摆摆手,叹息着走进楼门。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幸福的,这位大姐的童年不仅幸福,还有满满的自豪,那真切的留恋一望而知。百万庄从诞生到今天走过风风雨雨几十年,是生命就会老去,百万庄的故事也渐行渐远,它们中有多少随时光飘到了风中,又有多少被人永远记住写进了回忆。

晚风渐起,北京冬季,天说黑就黑。在逐渐亮起的灯光里我终于从楼群穿出,甘家口大街上的车河汹涌着,夹着嘈杂的都市声,响成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值得一看的北京其它苏式红楼:朝阳区酒仙桥老街坊

“街坊”是北京邻里间亲切的称呼,可是酒仙桥的“街坊”却是个地名,是一片生活社区。所以这里的地名都是“酒仙桥六街坊”“酒仙桥四街坊”。这是一片陈旧的红色三层老楼。楼房方正,敦厚,斜坡的楼顶上伸出烟囱一样的出风口。在那个年代,受苏联建筑的影响,在房梁和屋檐下还留着雕刻的花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助下,酒仙桥地区建成了代号774的北京电子管厂,并将代号706、707、718、751、798等厂整合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酒仙桥成了电子工业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很多零件都产自这里。那时这里被称为‘电子城’,像现在的中关村一样是高科技,高技术,令人羡慕的地方。“老街坊”的楼群就是这些工厂的职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