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12月25日了,这一天是西方的“ChristmasDay”。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圣诞节吗?”怎么样,这肯定就是你的反应,对不对?

如果在台湾,他们的叫法是“耶诞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峡两岸分离几十年,走了两条路,形成不同的词汇库,对很多事物各有叫法。大陆人打“出租车”,台湾人叫“计程车”;大陆人说“熊猫”,台湾人叫“猫熊”。

这都无所谓了,没有对错之分(其实,“猫熊”比“熊猫”更科学),没有优劣之别。

但“Christmas Day”这个词,大陆翻译为“圣诞节”,很有问题,远不如台湾的“耶诞节”。这里就有对错之分和优劣之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ristmas Day”有两层涵义,一是民族,二是宗教。就“民族”而言,这个节日属于欧美诸多民族(央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高卢人等等),和东亚的汉人(中国人)毫无关系;就“宗教”而言,这个节日属于耶教徒(包括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和所有不信耶稣的群体都没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族和宗教两方面,中国都不应该把“Christmas Day”当做自己的节日,也不能把耶稣当成我们的“圣人”。

但是,多少年来,大陆人却一直使用“圣诞节”这个词,反观小小的台岛,把“Christmas Day”译为“耶诞节”,原原本本,老老实实,不褒不贬,不吹不黑,不由得你不佩服,这样的态度太难得了。

比起“圣”字,“耶”字不带感情色彩,没有价值取向,理性、中立、客观。文字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各不相同,不然孔子不会讲究春秋笔法。一字之差,高下立现。

可以说,将“Christmas Day”翻译为“耶诞节”,是台湾为数不多胜过大陆的地方之一。

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在华夏大地上堪称暴风骤雨,中国人对西洋人又敬又怕。这从对欧美各国的翻译上就能看出来:米字国被称作“英吉利”、花旗国被叫做“美利坚”、日耳曼国被呼为“德意志”……统统是美好的字眼。

这就罢了,把洋鬼子的一个宗教领袖也称为“圣”,未免有些犯贱。比之大陆,台湾的西化更深,蒋介石还是耶教徒,但据说就是他下令台湾弃“圣”用“耶”。台湾尚且如此,大陆有什么理由捧外国神棍?

明白了这一层道理,与耶稣相关的事物均可用“耶”打头,诸如:耶诞、耶诞节、耶诞日、椰蛋树、耶诞卡、耶诞老头、耶诞礼物。再如:耶经、耶教、耶教徒。

还有个所谓的“万圣节”,明明就是群魔乱舞,且是洋鬼子,“万”倒是对了,哪来的“圣”?叫“万鬼节”才差不多。比起耶稣宗教“圣人”的身份,一帮妖魔鬼怪在西方语境中也是恐怖的形象,和“圣”有几毛钱关系?

说回“耶诞节”。在大陆,文字里提到这个节日时,十之八九都是“圣诞节”;从嘴里说出时,绝大多数人也是“圣诞节”。眼里看的是“圣”,耳中听的是“圣”,我在心里把它默默替换为“耶”。这几年来,我就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环境如此,我只能苟且。

看到此文的各位同胞,请想一想有没有道理。如果认同,请从自己开始,不论是写还是说,都有意识的使用“耶诞节”及相关概念,渐渐替下“圣”这个字眼。旁人的不解、惊愕乃至嘲讽,都请视若无睹。

我们已经是极其客气与温和了,不然的话,完全可以叫做“基诞节”。“基督诞生的日子”,没毛病!

最后,请跟我把以下几个概念过一遍:

耶诞

耶诞节、耶诞日、椰蛋树、耶诞卡、耶诞老头、耶诞礼物

耶经、耶教、耶教徒

万鬼节

西元、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