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唯独中东被看作火药桶,究其原因,有内部的恩怨,也有域外大国博弈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次中东战争,细数这些大小国家的恩怨。自二战以来,中东一直是热点地区,翻开地图,明显发现这一区域是东西方的交通咽喉,衔接亚非欧三个大洲,堪称“世界十字路口”;该区域还是石油主要产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从以上3点不难发现,中东集交通、经济、宗教优势为一体,本可发展迅速,但因涉及到许多分歧矛盾,各国各宗教间摩擦不断,进而推动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与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为争夺巴勒斯坦发生战火。巴勒斯坦位于中东核心地带,扼守亚非欧三大洲,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长期以来,不少有着扩张野心的国家都对其虎视眈眈。巴勒斯坦最早的原住民是迦南人,直到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出现,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导致犹太人大面积流散,而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国家轮番侵占。公元前332年,希腊攻占耶路撒冷,此地开始出现多民族杂居,犹太人遭遇第2次流散。而后公元前二世纪初,罗马帝国向东扩张,先后侵占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基本被赶出了巴勒斯坦。接着奥斯曼帝国兴起,在1518年将巴勒斯坦侵占,统治了该地400多年,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兰教以及阿拉伯文化,基本奠定了这一区域的阿拉伯民族特征,犹太人开始满世界游荡,居无定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散各地的犹太人虽然处境悲惨,但也有部分人获得发展,成为犹太资本阶级,推动了犹太复国主义,同时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持。一战时期,英国曾发表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同意他们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国家。美国有着几百万犹太人,所以当时的美国总统也对该宣言表示支持。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当局为了获得犹太资本的支持,依然大力扶持犹太复国主义,由此加深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1947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让其随后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其中阿拉伯国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犹太国的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则成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这一决议令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十分不满,原本犹太人只拥有当地6%的土地,如今却要将大半交给他们,阿拉伯人当然不服气立即表示抗议,随后美国出面帮助犹太人,助力其用武力建国。就在决议通过的第2天清晨,耶路撒冷以及一些犹太和阿拉伯人混合的城镇,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后的三个月双方冲突不断。1948年5月14日,暂且管理巴勒斯坦的英国赶紧丢掉这块烫手山芋,同一天犹太复国主义者马不停蹄的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日(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外约旦以及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1次中东战争由此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阿拉伯联军发起进攻,虽然以色列有美国支持,但阿拉伯国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出兵4万多人,出动的装备包括131架飞机、12艘舰船、240辆坦克装甲以及140门野战炮;以色列出兵3.4万,出动33架飞机、3艘舰船,装甲坦克和大炮几乎没有。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的确处于有利位置,打得以军节节败退,美国看小弟快撑不下去了,连忙搬出联合国要求停火,正是这次停火,给了以色列喘息的机会。以色列趁机扩充兵力,同时又从欧美进口轰炸机、坦克、大口径火炮以及舰艇,迅速充盈海陆空三军。大战进入第二阶段,焕然一新的以军部队发起进攻,短短10天就夺取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迅速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趁机大力推行移民计划。以军越战越勇,阿拉伯国家却出现内部矛盾。接着战争进入第三阶段,以色列将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当作主要进攻目标,发起多次战役,将埃及军队赶出巴勒斯坦(除了加沙狭长地带外)。 埃及失利后,于1949年2月24日签订停战协定,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外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也相继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被迫割让领土。对战双方伤亡惨重,阿拉伯一方死亡1.5万人,以色列死亡6000人,而这一战使得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比当初联合国划分的面积还要多出6700多平方公里!这一战历时15个月,最终以阿拉伯国家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导致96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当时被英美掌控的联合国不作为,导致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阿拉伯只能一边逃命一边表达不满,甚至用自杀性人体炸弹来威胁世界(比如“慕尼黑惨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色列在抢夺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恰逢二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想与埃及抢占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全长175公里,是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它直接连通地中海和红海,因而缩短了亚欧之间的航程,可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而埃及曾被殖民,因此苏伊士运河一直被英法控制,直到二战结束以及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埃及人才逐渐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但英法想要继续控制这一要道,怎料安理会否决了相关提案,英法遂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想到日渐壮大的以色列,两国随即邀约以军入伙。利益使然,三方一拍即合,英法以三国在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起军事打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由此打响。不过战争只持续了几天就被迫中止,因为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谴责,美国和苏联均介入此事施加压力。于是1956年11月6日,英法两国接受停火协议,以色列也在两天后撤出西奈半岛。战争结果为埃及死亡1600人,损失210架飞机,以军死亡200人,损失20架飞机,埃及是战败的一方,但因为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干预下,埃及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保住了苏伊士运河主权。英法两国虽然来势汹汹,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意识到美国不会永远做自己的盟友。在劝服英法两国停战时,苏联特别提起了核武器,这也让英法两国感到不安。至于以色列也有收获,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趁机威慑了周边的对手。而埃及也趁着这次政治胜利,给阿拉伯联盟树立信心,该国也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美苏看似“事不关己”,实则却在背后渔翁得利,顺势强调了自己超级大国的身份。第二次中东战争,让“世界火药桶”的火药味更加浓郁,因此助燃了第三、第四以及第五次中东战争,篇幅有限,下期为您继续讲述中东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