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起初的形态是章草,孙过庭在《书谱》中阐述章草的特点就是“章务检而便”,章草字字独立,利于识读(这是针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的,至于当今能够把“江山如此多娇”释读为“好狗边上飘”的人,不在此列),还未脱离实用。汉末魏晋之际,书法艺术觉醒,章草有发展成了“流而畅”的今草大草,逐渐淡出实用,至于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虽为书信,那不是普通人能识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毛笔早已从实用中淘汰出局。人们的文化水平比以前高出许多,但对书法的认识普遍不及前代。当今的完全脱离实用的草书往往会被喷为丑书。其实,对草书的抨击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一七八年以前)辞赋家赵壹在《非草书》一文中,强烈非议当时刚新兴的以张芝为代表今草大草艺术,否定其功用,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欲使学者重返于学习仓颉、史籀的正规文字。但今草的表情抒怀功能,使当时的许多人迷醉,他的呼号成了螳臂当车,后来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又推动了草书的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出现,狂草达到了顶峰,草书从最初下层官吏的一种便捷的书写形体演化成为艺术技巧丰富细腻,表现形式复杂多变,最能体现书家书写情趣和书写情感的一种书体,这是赵壹之类的实用派没有料到的。

毕竟,人不是动物,满足了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求后,还有精神追求,草书最能体现书家书写情趣和书写情感,这是楷书和其他书体难以比拟的,这也是古今学书法的人们喜欢学习草书的原因。

宁夏潘志骞入展十二届国展的草书《选录<庄子外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潘志骞的草书脱胎于唐摹《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王氏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家属的十通书翰进献于武则天),取法纯正。他喜欢那种空间上的“乱而不乱,不乱而乱”。在荒诞不经中却能“险胜”的感觉。这种“乱而不乱,不乱而乱”章法布局,对看惯了行款整齐的楷书的人来说是一种冲击。

我们先看看他的取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汝比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柏酒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郭桂阳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再听听他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宁夏潘志骞入展十二届国展的草书《选录<庄子外篇.天地>》创作手记:

一直酷爱《王氏一门书翰》,如《柏酒帖》《汝比帖》《郭桂阳帖》等草书法帖。喜欢那种空间上的“乱而不乱,不乱而乱”。在荒诞不经中却能“险胜”。试图将这种意识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因是手札,字数所限。又参以孙过庭《书谱》,所书内容《庄子》。想表现满纸烟云之气,意在精神上清游自在,迟缓不迫。但是,这属理想境界。最后,是在一次次狠心撕毁中,终成一稿。有幸入展,感谢评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潘志骞,(之千),字子然,别署秋水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卫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