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整理多个不同年份中,陕西西安发生路面洒水致结冰,行人及车辆出事故的微博截图,并调侃称“打有微博的那年开始,每年冬天,西安的保留节目就是洒水,让行人、车辆纷纷摔倒。”(来源:工人日报2020年12月22日)

可以说,陕西西安发生路面洒水致结冰,行人及车辆出事故并非新鲜事, 早在2016年,安徽阜阳城区就出现冬季洒水导致2个半小时内出现42起交通事故的事件;2017年,西安市莲湖区也发生多起因洒水车洒水导致路面结冰而产生的交通事故。同样的“剧本”,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轮番上演。为什么不能提前出台相关规定,或是看到其他地区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而总是等“羊”亡到自己头上才进行“补牢”?究其根本,还是僵化的教条主义在作祟。

我们知道,洒水车具有降温除尘的作用,对于保护路面以及减少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强调空气指标的今天,洒水车几乎成为市政的“法宝”,不少地区都对洒水车每日洒水次数有明文规定。这些规定的初衷是好的,可在犯了教条主义的官员看来,却变成对上级负责,对考核负责的工作安排,层层下达下去,这些规定就变成忽视具体情况、需要环卫工作人员每日打卡的硬性指标。当为了改善环境而洒水变成为了工作而洒水,那结果只会是出现结冰天气洒水车依然“辛勤”工作的滑稽场景。

在笔者看来,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冬季该不该洒水,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洒水,让洒水车的水“洒”之有用。这就要求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天气情况,灵活进行变通。例如山东潍坊市就规定:进入冬季结冰期,不严格要求五次洒水作业,根据天气状况,各个县市区按照要求,利用中午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适当洒水降尘,低于4℃连续超过3个小时不再洒水。这样的规定,结合实际,既保证正常环卫工作,又不妨碍市民交通,自然令市民满意。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一流的城市治理,既是科学化、智慧化的,也是人性化的、精细化的。日常行程安排我们都要看一下天气预报,那么洒水车的作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根据气候、温度甚至市民出行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呢?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绣花功夫”,将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精益求精。

冬季洒水与市民出行,本不应该有所冲突,关键在于政府沉下心、俯下身,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规划,如此这般,方能破除“教条”之冰,办人民满意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