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整理多个不同年份中,陕西西安发生路面洒水致结冰,行人及车辆出事故的微博截图,并调侃称“打有微博的那年开始,每年冬天,西安的保留节目就是洒水,让行人、车辆纷纷摔倒。”(来源:工人日报2020年12月22日)

冬季气温降到零下,洒水结冰引发事故的新闻,又频现舆论场。可以说,冬天在路面盲目洒水,应是相关施工部门和组织要极力规避的错误。而且规避方式并不难,换个温度合适的时间洒水或做好后续化冰的工作即可。更何况,全国各地基本都对冬天路面洒水有具体而明晰的规定,如气温低于多少度不能进行洒水作业等,标准不可谓不严苛。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这种奇葩的路面结冰导致事故的事件,还是屡次上演?这不禁让人疑问,这种低级的错误,到底要错到什么时候?

归根到底,症结还是管理规范的问题。一方面,虽然各地有相对明晰的规定,但那基本上都是用来制约环卫部门的,而现实中拥有洒水车或者有道路洒水要求的单位,并不只有环卫部门一家。说到这,问题也就凸显出来,标准虽然摆在那,但并没有对所有相关方实现全覆盖,呈现较为彻底的规范化管理。这不仅是规定自身效力的现实缺失,也是规定在管理层面缺失的体现。所以,完善的规定,严苛的管理,应该作用于所有的洒水相关单位,对他们形成强有力的现实约束力,进而规避类似低级错误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所谓管理规范缺失的板子,还要打在洒水者自身上。很多道路施工方施工后,只是单方面考虑到规避粉尘等污染问题,便进行洒水作业,却忽视洒水结冰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这一课,要给所有需要洒水的相关方补上。补课的同时,也要从制度设计入手,对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和管理,进而在其潜意识里形成“红线”。

既然洒水导致结冰可以增加车祸隐患,那追责和惩处自然也得主动亮剑,为不可触碰的“红线”加码。毕竟安全无小事,这也是社会和民众对相关方的基本要求。这类事件,无论是前期的制度完善与管理规范,还是后期的追责与惩戒,都不能有丝毫懈怠,稍有不慎,就会形成越轨状态,且越轨成本巨大。

冬天还在继续,气温也会越来越低,市民出行和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着更大挑战。既然如此,科学洒水,兼顾保护环境与道路安全,便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