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林林总总的火锅店名中,“热盆景”的招牌是取得很有水平的,既通俗易懂,又有川式风趣,更有闲情雅致。

俗,是因为川人尚滋味的食俗,让人识名见锅便心领神会;趣,是川人的生活基因,说话做事都喜欢搞得好耍一些,新奇特一些;雅,则是城市沉淀出来的气质,文而不迂,绉而不腐,自然境由心生。

雅俗共赏,让热盆景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盛极一时的高端火锅,当时成都人把吃热盆景当成有面子、赶潮流的事。

但在风光二十年后,热盆景恰恰死于不雅不俗,既脱离了俗的本质,又守不住雅的台面,最终烟消云散。对今天来说,它有味道的记忆,更有现实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火锅来历小述

成都火锅来历小述

成都人吃火锅的历史较长,目前已知的最早见于1836年(清代道光年间)的几份席单,计有鸭血火锅、圆子火锅汤、虾白菜火锅、猪羊杂火锅四款,均作菜品上席,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菊花火锅、生片火锅,是筵席中才有的品种。

川人把红汤火锅作为单品食用,始于上世纪初的重庆毛肚火锅,这种脱胎于长江船工水八块吃法的红味牛杂涮锅,很快受到食客喜爱,陆续被引入门店经营,并在1921年开设了第一家专业的毛肚火锅店“白乐天”。

一直以来,川味火锅就有两种观点,一说它是发端于川菜,是川菜的重要分支;一说它是独立起源,与川菜是并列关系。我想,上述成渝两地早期火锅的不同食俗,可能正是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

上世纪30年代,据说有个重庆人在成都总府街开了家叫“好莱坞”的火锅店,不过在此后的近五十年时间里,除麻辣烫之外,成都一直没有形成单食火锅的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门三座桥

热盆景,成都人的新欢

热盆景,成都人的新欢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今天常见的火锅店才开始在成都出现,先是重庆人魏玉景在浆洗街开了家“朱魏火锅”,紧接着另一家“魏火锅”在盐市口营业,成都人好新鲜、爱热闹的特点和一直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味觉欲望被瞬间点燃,随后的“热盆景”及一大批新设火锅店,则把这股风潮掀至极盛。

热盆景开在新南门桥头,全名叫成都新南门热盆景火锅馆营业厅,早期条件相对简陋,但地盘扯得开,店内店外摆了一坝坝,如果和现在的门店相比,基本谈不上装修,完全靠火锅本身的味道吸引顾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盆景

热盆景的消费不菲,轻轻松松一顿就可以吃脱几十大块,差不多是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即便如此,仍然要排队等座,而且绝对不会像今天某些餐馆一样请人当媒子。新品种、新吃法、新口味,在成都餐饮市场,只要抓住这几条并能保持,生意都不会差。从开业起,一直到拆迁,热盆景的生意都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而且还先后带领这段街开起了另几家火锅店,堪称成都第一条火锅街。

当时在热盆景消费的有几种人,一是非自掏腰包的权贵,一是包包涨鼓鼓的生意人,还有就是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超哥们,店门口经常停着一辆辆皮实又拉风的145,当然警车也随时来光临领人。此外就是中产家庭,以及偶尔咬紧牙巴,来请客充台面打牙祭的普通老百姓。

夜以继日,霓虹闪烁,通宵达旦,红得发烫。短时间内,又有一大批火锅店相继在成都各处开办起来。热盆景们红火的年代,正是传统川菜面临瓶颈的年代,也是粤菜海鲜大排档占领成都的年代,当时的餐饮市场形成了“火锅、川菜、粤菜”三足鼎立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盆景新店

战争年代,战报传得最快。和平年代,美食情报跑得最欢。

九十年代出版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热盆景写进书中,以拉高品位。它的大名迅速传遍川内外,“到成都看热盆景”甚至成为一些香港人士的选择,同时多个山寨版“热盆景”也先后在拉萨、重庆、昭通、郑州、衡阳、石家庄、保定等地出现。

正当春风得意之时,新南门一带迎来了拆迁改造。1995年,第一家热盆景关闭。歇业六年后的2001年,红星路四段的热盆景新店开门迎客,从装修到价格到服务,全面奔向高端。2002年,金沙车站旁的金沙店开业,生意依旧火爆,但价格也越来越贵

早年市场空白阶段的非常规高额盈利,显然让热盆景的经营者产生了错觉。当一种源于大众,本应面向大众的饮食,在完全抛弃大众,而走向所谓的金字塔尖时,它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2005年,在与竞争对手短兵相接的较量中,热盆景败下阵来,先是改火锅为川菜,再到销声匿迹,这个前后知名了二十年、实际经营十五年的成都本土高端火锅品牌,寿终正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盆景新店

思考:高处不胜寒,盆景不再热

思考:高处不胜寒,盆景不再热

从热盆景的兴衰可以看到,早期市场定位还是比较好的,在新南门桥头选址,春熙路、新南门车站和周围大量厂区都是它夯实的客源基础,经营上牢牢抓住了中高层消费者,尤其是单位客群和时尚人群,较高的定价策略也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但不能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个假象,是成都人对新品种的巨大热情和初期市场的竞争空白造成的。

某种程度上,拆迁算是一个较大转折。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断档,热盆景或许会保持这股热“气”,不至于闪火。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即使当年不拆,早晚都会拆。尽管拆迁断了几年,重开后的生意依然火爆。所以,拆迁虽有巨大影响,还并不是致命的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从头到尾的经营理念中,尤其是新店时期。从一些热盆景倒闭后的相关报道来看,它在经营后期应该暴露了不少问题,包括门店管理、供货商管理、店外营销等诸多方面。从早年相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过渡到现代餐饮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显然准备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完全适应。

在外部,来自重庆、广东等地的各类竞争对手,有的通过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对它进行暴击,有的通过更加先进并成熟的运营方式与它抢夺客源,在内外压力和多重冲击下,热盆景力不从心,有心无力,从而丢失了“以味为本、以客为本、以众为本”这个基本的火锅原则,而改做中餐的决策,无疑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盆景新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