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过南浔古镇,一定会对百间楼留下深刻的印象。

百间楼是南浔古镇众多景点中最为独特的一个,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在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的沿河两岸,蜿蜒修建了100多间古色古香的房屋,长度约400多米。其间,又架了数座长板石桥,将两岸连接在一起。

小桥流水、古镇小城、木船悠悠……好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风景。

屈指一算,百间楼有400多年历史了。它的第一代主人,是明朝礼部尚书董份。

董份,字用均,乌程南浔(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人,生于1510年。明朝时期,江南一带富庶繁华,读书求学蔚然成风,董份也不例外。在经过一番刻苦读书后,1541年,31岁的董份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董份考中进士的年龄比较晚了,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在正常情况下,很难在仕途上有很好的发展。好在董份聪明伶俐,懂得左右逢源,在官场上长袖善舞,特别是主动笼络当时如日中天的严嵩、严世蕃父子,受益匪浅,屡获升迁,官至正二品的礼部尚书

但是,当严嵩、严世蕃父子被嘉靖皇帝收拾了后,董份就危险了。

1562年,严嵩、严世蕃父子失势,被嘉靖皇帝流放到广东雷州。1565年,刑科给事中欧阳一敬对礼部尚书董份进行弹劾,说他是严嵩的同党,还在“严世蕃案”发后收受严世蕃的贿赂,帮助他脱身。那段时间,嘉靖皇帝正在追打严嵩余党,董份撞到他枪口上,怎么能轻易放过去。于是,董份被革除职务,废黜为民,回家养老。

刑科给事中的品级为正七品,礼部尚书的品级为正二品。正七品官员竟然扳倒了正二品官员!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明朝屡见不鲜。欧阳一敬在刑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任上,以弹劾的方式搞掉了好几位总督、巡抚、侍郎、总兵、都督,名噪一时。

董份罢官回家这一年,年仅52岁。董份回到南浔镇后也没闲着,广占田地,蓄积财货,成为富冠三吴的大地主。根据记载,董份家里“田连苏湖诸邑,殆千百顷。有质舍百余处,各以大商主之,岁得利息数百万。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航三百余艘”。前面提到的百间楼,就是董份“质舍百余处”中的一处。

不过,董份千顷田地中的一部分,是属于老百姓投献而来,目的是为了躲避沉重的徭役(董份和家人享受优免徭役的特权)。后来,这种做法引起了纠纷。1594年,董份的孙子董嗣成提出,允许老百姓将土地赎回去,如果出现差价,需要补足差价。老百姓不满这种做法,将董份和另外一名地主原国子监祭酒、范应期告到官府。

在浙江巡抚王汝训的授意下,巡按御史彭应参、乌程知县张应望没有经过核实,就首先将范应期拘捕归案,进行审讯。范应期不堪受辱,自缢身亡,时年67岁;范应期的儿子范汝讷愤愤不已,服毒而死。范应期妻子吴氏奔赴京城,告起了御状,惊动了万历皇帝。

一个江南原国子监祭酒之死,为什么能惊动万历皇帝?只因范应期是1565年的状元,身份非常不一般。

万历皇帝震怒之余,将王汝训、彭应参革职严办,将张应望发配到烟瘴之地充军。同时,派遣苏州府推官袁可立继续审理此案。袁可立经过审理查实,董份、范应期家里的田产固然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抵债、低价收购、接受投献获得,并无强行霸占之事。随后,袁可立对董份、范应期两家的田产进行了清退。经过清退,董份的田产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事件,在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被称为“董范之变”。

“董范之变”在民间被不断演绎,七品芝麻官张应望审讯状元的情节,被演绎成清官戏,形成了豫剧剧目《唐知县审诰命》。大家很熟悉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就是根据《唐知县审诰命》改编。《七品芝麻官》里有一句台词,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经“董范之变”后,董份家里一蹶不振,再无往日兴旺。1595年,董份病逝,时年85岁。董份在病逝之前,留下遗言,“毋书吾故官,以白布三尺题曰‘耐辱主人’。”这是否与“董范之变”给董份的刺激有关呢?

时过境迁,400多年后,董份留下的百间楼早已换了几代主人,成为普通民居。只有那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三叠式马头墙,还在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