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养老院内,一出地方戏曲正在上演,表演者是75岁的徐修申和68岁的刘振玉,两人一拉一唱,配合默契。台下,几十名戏迷听得津津有味,他们都是当地农村特困老人。“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能经常唱两嗓子,舒坦!”表演结束后,徐修申笑着说。太康县近年来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路径,近万名像徐修申一样的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水平也成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养老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新重点。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老年人依然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因此,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目前,农村养老方式仍然适宜居家养老为主,但是,伴随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拒养老人现象频频出现,“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增多,农民收人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同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等,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解决农村养老之忧,实现农村老有所养势在必行。

重视道德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养老的道德支持和舆论保障。在农村中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提高农民的敬老爱老意识,形成尊老养老的社会风气,倡导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子女意识到尊重老人意愿和选择的重要意义,多关爱老人,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增进代际情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更因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在农村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尊老传统能否得以继承发扬,更关系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