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养老院内,一出地方戏曲正在上演,表演者是75岁的徐修申和68岁的刘振玉,两人一拉一唱,配合默契。台下,几十名戏迷听得津津有味,他们都是当地农村特困老人。“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能经常唱两嗓子,舒坦!”表演结束后,徐修申笑着说。太康县近年来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路径,近万名像徐修申一样的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以国办为主,民办为辅。由政府包办的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且管理服务欠佳,缺乏内在动力,甚至成了权力腐败的滋生之地。近几年国办敬老院发生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由此可见一斑。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政策支持乏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养老产业不能快速有效发展的根源。

对于养老机构来说,事先收一笔押金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毕竟部分老人需要长期照顾,能否持续缴费就成了一个问题。还有些老人子女可能会在分担赡养费用上发生争执,事先缴纳押金的话,养老机构也就可以避免卷入纠纷。但这笔钱放在养老机构这里,却又缺乏充分的监管和保障,即便不是从保障老人的权益来讲,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让老人放心,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如果老人不信赖养老机构,这一养老模式很快就会走到头,难以为继。而没有充分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无论如何都难以应对这一轮银发潮。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势必发生重大变化,机构养老势在必行。社会化养老让老年人得到专业性的服务,找回了集体的温暖,消解子女对父母无耐的牵挂,整合养老资源,解放潜在的生产力,让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社会养老是和谐社会的情愫,绝不是政府与社会的负担,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