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养老院内,一出地方戏曲正在上演,表演者是75岁的徐修申和68岁的刘振玉,两人一拉一唱,配合默契。台下,几十名戏迷听得津津有味,他们都是当地农村特困老人。“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能经常唱两嗓子,舒坦!”表演结束后,徐修申笑着说。太康县近年来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路径,近万名像徐修申一样的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来说,解决养老问题已不容忽视。城市的城镇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养老体系较为完善,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机构在数量、质量、方式等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独居老人日常生活得不到照料,距离“老有所养”仍存在一定距离。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立足实际循序渐进推进。

第一,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敬老院、农家大院、幸福院等为老服务设施,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在保障特困老人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扩大养老机构服务群体的范围,确保有能力接收想要在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群。比如有些老年人是迫于生活,无人照料,只能选择养老机构;有些老年人是自己主动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也应当尊重其意愿,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实现社会兜底保障。

第二,对在农村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在增加培训次数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训质量和实际服务中的效果,可研究适当推出对从业人员考核和激励制度。指导现有的农村养老机构通过市场化、连锁化、产业化经营等方式,为自身注入活力,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更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还要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怀程度。

第三,“十四五”时期老年人生活将由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和参与型发展,养老服务面临更大挑战也面临更多机遇,“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自身全面发展,也要健全全生命周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