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打过孩子吗?作为孩子,你小时候挨过打吗?

我们这代父母,多多少少都因为调皮捣蛋或者学习不给力,挨过父母的巴掌。比如我的朋友小辰,不但爸爸妈妈会打他,姥姥姥爷也都会打他。当爸爸前,他信誓旦旦地说:“无论他多捣蛋!我以后肯定不会打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到做到,在我们眼里一直是个好脾气的父亲,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问题也来了。有一天在微信里他对我说,他儿子越来越叛逆,刚上小学,说什么都不听。今天孩子又在学校惹事儿了,他去处理后对儿子说:“你这样,早晚我把你送进监狱。”万没想到,儿子却冲过来照着自己手腕就是一口咬下去。朋友自嘲:“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刀子嘴豆腐心,言语暴力更可怕

“刀子嘴,豆腐心”大概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对自己的普遍评价,这里面的逻辑很明显:虽然我用言语攻击你,但那都是因为我很爱你,并且舍不得打你。曾经在早教跟一位妈妈聊天,她很自豪的跟我说:“我从来不打孩子”然后却转过来对儿子吼道:“快点,蜗牛都比你快!”

大部分爸爸妈妈都已经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暴力”是不对的。真味靠“打”是无法让孩子改正错误的。而且大家也知道暴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刀子嘴”的言语暴力发生得更频繁,带来的影响也更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言语暴力和肢体暴力一样,都会让孩子变“笨”

哈佛医学院教授Martin Teiche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言语暴力和敌对情绪,会影响孩子大脑中的胼胝体、前额叶皮质、海马区、听觉皮质和语言神经网络。

而这些区域对孩子的认知功能、决策能力、情绪调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总是在经受“言语暴力”,不但他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会被影响,而且控制情绪的能力也会变差。就像那位朋友的儿子一样,愤怒和羞愧甚至会让他开始咬人。而站在父母的角度,还会因为对孩子不满,继续使用言语暴力,形成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言语暴力比起肢体暴力,更持久也更隐蔽。

如果我们问一位妈妈“你会对孩子使用言语暴力吗?”她或许会想想后说:“我没有骂过孩子!”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大概只有明显的威胁侮辱算是言语暴力。但是回顾一下上文,朋友说“我早晚送你进监狱。”那位妈妈说“蜗牛都比你快。”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言语暴力,现在我们没有自信说,我从来没有对孩子使用“言语暴力”了吧。、

这就是“言语暴力”比“肢体暴力”更严重的地方:它更加隐蔽。爸爸妈妈大多数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而在我们的文化中,也只会说“这个人说话不好听。”“刀子嘴豆腐心。”更可怕的是,言语暴力使用起来又非常方便,“打一顿”需要极端情况,而有些父母的言语暴力可以说是随时随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育儿中这些“言语暴力”容易被忽视

育儿中这些“言语暴力”容易被忽视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上文中,我们说到,言语暴力非常隐蔽,以至于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我们,自己都很难分辨出,是不是对孩子进行了“言语攻击”。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育儿的日常,为大家仔细分析,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对号入座,自我反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轻易下评判: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下定义,却很少能联想到“语言暴力”。比如在孩子写作业时,总是搞错“×”和“+”,父母很快就会给他下定义“你真是粗心大意。”

甚至在跟其他人沟通时,也会不断提及孩子的这个“定义”。比如对老师说“我家孩子就是粗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标签效应”,说的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行为就会越来越靠近那个标签。所以粗心的是这件事儿,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批评行为是没问题的,但是因为一次或多次的错误,就定义孩子,那就是一种“言语暴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进行比较

我们小时候几乎都在被“别人家孩子”困扰,但伤害我们的并不是别人家孩子,而是自己父母的“比较”,这种比较甚至会慢慢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忙忙碌碌大半辈子,发现只是在满足父母跟别人比较的心。

“你看看人家陈立,你要是有人家十分之一努力,我就谢天谢地了!”

“隔壁夏莉都已经当妈妈了,你连个对象都没有!”

《中毒的父母》中苏珊·福沃德教授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比较其实是在不断地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如别人。孩子们或者为了自我调适演化出“卑微生存”的模式,在内心中不断认定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或者为了让父母满足,人生目标成了和别人比较,而并不是活成真正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侮辱孩子

在所有语言暴力中,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来自父母口中的侮辱性词汇。而这些侮辱性词汇,或许来自爸爸妈妈的童年深处。2014年谢勇导演的《语言暴力》获得戛纳创意节银奖,在影片中他采访了很多少年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成长中多年承受父母的谩骂和侮辱,例如“猪脑子”“废物”“丢人”等等。对于孩子而言,言语如刀可以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成言语暴力的是“沟通方式”

造成言语暴力的是“沟通方式”

看完上面三种言语暴力的方式,或许你会惊觉自己竟然在无意中对孩子进行了“语言暴力”。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派胡言,如果判断孩子,或者管教他都算是暴力的话,那就由着孩子犯错,一味宠溺吗?

其实不然,管教不一定非要用否认的方式进行,言语暴力的真正成因是错误的沟通方式和思考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说》中一位小女孩质问自己的妈妈,为什么总是否定自己。妈妈回答:“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要拍你一把。”可见,无论是使用肢体暴力还是言语暴力的父母,都有一个思维模式: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如何判断。不管是否接受我“刀子嘴豆腐心”的方式,我就是这样的人。在表达上也是一样,先表达自己的判断,比如“你这个孩子这么淘气?”表达自己的比较:“我觉得你不如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请试试这三种表达方式

改变请试试这三种表达方式

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是有意伤害孩子,而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许在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充斥着各种言语暴力,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代际相传呢?

首先,开口前先想对方的感受。

我小时候有一次上午的课上到一半,突然觉得浑身发冷,老师摸摸我的头说我 发烧了,让我回家。学校离家里很近,我也带了钥匙,就请了假往家里走。结路遇我妈,她马上大怒,质问我“为什么逃学!”路上很多人都看过来,我当时感觉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在处理孩子犯错这种事情上,在开口前建议先听孩子的理由,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先平复情绪,再用平静的语气询问,这样更加有利于爸爸妈妈找到问题的成因,有效地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孩子犯错时,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孩子听来却仿佛是在下定论。不妨把感觉说得明白一点。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中,因为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闹,朋友不得不去学校处理。他非常愤怒,所以才会威胁孩子说送他进监狱。而他完全可以这样表达:“你的行为让爸爸很愤怒,所以爸爸要惩罚你。”当孩子拿着30分的成绩出现在你面前时,也不用侮辱他“笨的像猪”而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感觉:“你成绩这么差,让妈妈很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也想要好好沟通啊,可是无奈这些好好说话,孩子都不听啊。看,我们又掉进“我觉得,不是你觉得”这种思维模式中了。比如一个孩子在出门前磨磨蹭蹭地穿衣服。妈妈可能会说:“快点,别磨蹭。每次都要催”在父母眼中这不过是简单的催促。但是孩子听到的却是极富攻击性的语言。如果不相信,可以和孩子玩一个角色互换游戏,听听从他们模仿你说出来的话,是否能让你平静地接受。

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说话这么不中听。因此在管理孩子的日常时,建议多用具体的要求,代替判断和发泄情绪。比如你想让孩子快点出门,就告诉他我数十下你赶紧穿上衣服。

Cici有话说:

和孩子沟通本就不是容易的事儿,情绪控制和说话方式都需要一再训练,但是育儿不就是打怪升级的过程吗?学会好好说话后,你会发现孩子听话懂事,老公也体贴多了,甚至连唠叨的爸妈都学会自我反省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