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一种特殊的功效就是将原本很少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故事,逐渐的泛现实化。作品通过架空的方式来构筑一个架空了的故事.

因此,很多文艺作品都会具有一种超脱现实之外的的展现。如果你想靠着文艺作品来指导现实生活的话,多半会失望。大多数情况下,文艺作品只能给你精神慰藉,并不具备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艺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会用现实中的三观来作为自己主要的核心立意点,否则,再好的文艺作品只会趋近于一种记录作用而无法升华某种情感。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文艺作品一定要与现实中的三观脱离之后,才会有更加丰富的创作土壤。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作品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超脱于现实中的比较文艺的故事。本片名叫《钢琴课》,说的是一个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上文赘述这么多,无非是想要大家首先给自己及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影环境,这个良好的观影环境就是不会被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搅扰,否则你再去看这部影片的话,就会觉得三观不正。

钢琴课》说的是一个远嫁大洋彼岸的女子,她自幼受到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对于钢琴情有独钟的她却遗憾的失语,然而正是这样的缺陷,她最终能够和钢琴成为好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苏格兰远嫁新西兰之后,钢琴飘洋过海然而却在沙滩搁浅。新任丈夫并不喜欢这个音乐器具,因此除了给予妻子和她带来的孩子正常的衣食住行之后,并没有对于妻子视为生命的音乐有任何的支持。

然而这样的情况很快的就被打破了,新西兰的土著人中有一个青年,他愿意用八十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丈夫听了这个交换条件之后,马上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唆使妻子去教他弹钢琴,这在丈夫看来是一石二鸟的事情,然而妻子在教钢琴的过程中却跟这个土著产生了情愫。原因很简单,土著虽然一开始图谋不轨,然而却是真正的喜欢自己弹钢琴的人,而丈夫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然而这段感情毕竟是悖逆人伦的,丈夫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愤怒之余砍断了妻子的手指,然而妻子却最终矢志不渝,无奈的丈夫只能送他们离开,妻子最终将钢琴沉入海底此后与土著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为什么上面要说这么多不要将作品与现实结合,因为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就是属于三观不正。不仅仅三观不正,而且妻子会被人所不齿,而丈夫即使是砍断了妻子的手指也大概率会被原谅,因为所有的人都会同情这个兢兢业业的男人,而唾弃那个出轨的母亲。

然而这只是一部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内核往往是超出了现实的,因为人们才会在文艺作品中寻找现实中并不被认可的情感或者是心灵慰藉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片中的母亲在现实中就是一个实实在在会被人所唾弃的人物,因为现存的逻辑体系中,人们是有着严格的到的框架的,任何逾越这个框架的行为都会受到唾弃。

然而脱离了现实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母亲的话,是否会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产生思考呢。女性的觉醒不正是从物质追求转为精神独立的过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久以来困扰着女性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觉醒和权力自然是热门话题,然而真正能最终觉醒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人早已经习惯了一种依附状态,习惯了男权社会下的各种法则。虽然口口声声说着要崛起,然而事实上却依旧是被各种利诱绑架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不过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从而避免更多的义务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女性崛起,真正的女性崛起是用一种平等的眼光,用一种勇敢的追求来捍卫自己,而并非仅仅是将自己的未来转嫁在物质堆砌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权对于女性的压迫也是如此,当男人觉得自己控制了物质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然而这对于追求物质大于一切的女性来说可能是奏效的,而对于那些有着明显更高精神追求的女性来说这一切却很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中的母亲的精神世界远比自己不能言喻的现实世界复杂得多,然而丈夫却没有能给予她更多的探索精神世界的支持。这种支持很快的就在别人的身上获得了,因此,她才会对陌生人矢志不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不惜被砍掉手指也要捍卫自己的钢琴,然而却最终将这种物质上的钢琴深深地沉入海底。这位母亲完成了对于物质的彻底抛弃,转而对于精神更加的矢志不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候,才是一个女性对于自己的彻底觉醒,才是一个女性对于未来所有能够的依靠的彻底葬送,独立的女性因此产生,而此前的顺从也一笔勾销了。然而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现实中这样的场景并不会大面积发生,女性觉醒可能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梦。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