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日本佐世保军港中日甲午海战(日方称日清战争)日本海军阵亡士兵的公墓,而在墓地前矗立着2颗炮弹,而这2颗炮弹来自于中国海军定远号铁甲舰。为何定远号的炮弹会在日本的战争公墓里呢?在很多关于甲午战争的文章和影视作品中都会有说到,中国海军的舰炮打中日本军舰却没有爆炸。记得此前有中国人专门去了趟这里,在摸着这2颗炮弹的时候他哽咽地说道“一百多年前你要是爆炸了该有多好啊”。但这两颗炮弹永远不会爆炸,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大铁坨子,里面是没有火药用来爆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旧大津陆军墓地,周围是日军墓碑,中间用红砖围了一圈的墓碑,系清军被俘士兵宝少清墓

在大航海时代,各国的风帆战列舰两侧都安装大量的火炮,在海战接地的时候双方都会靠的很近,并排行驶并开炮互相轰击,像极了陆地上的排队枪毙战术。不过早期的火炮弹药其实使用的是圆形的实心铁球,奥运会铅球比赛中规定铅球的重量为16磅(7·26公斤),就是因为其原型就是此前欧洲陆军野战炮的炮弹的重量就是这个重量,源自于士兵搬运炮弹。不过这种实心的铁球对木质船身的毁伤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法国在1824年在法国舰炮的炮弹里装上火药,炮弹发射出去之后就会爆炸,而这就是最初的高爆弹,当时叫开花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开花弹对木制战舰的破坏以及对人员的杀伤极为有效,所以在矛与盾的对抗中矛先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但进入工业时代之后,蒸汽动力开始运用到船舶领域当中,并掀起舰船动力的革命,舰船的动力不再依靠风帆以及人力划桨输出。所以军舰开始往大吨位方向挺近,而面对开花弹的威胁,当时的海军强国都想到了应对方法,那就是在军舰的木质外壳上包裹着一层铁甲,所以这就是铁甲舰的最初由来。北洋舰队中的超勇、扬威两舰就是这种木制铁甲外壳的军舰。而面对这种铁甲的防护,开花弹的攻击变得无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铁甲舰进行战斗,但铁制的外壳可以轻松反弹打过来的炮弹。在矛和盾的对决中,盾开始扳回一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面对铁甲外壳的出现,1867年英国海军使用了一种新型锥形炮弹,这种炮弹的外形更为流畅,比圆形的炮弹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更强,且由于头部呈现锥形,所以具有很强的穿甲能力。所以这种具有穿甲能力的炮弹很快就替代圆形炮弹,也就奠定了现代海军炮弹的雏形。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矛似乎又掰回了一局,而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英国在1877年推出了新式的钢面装甲,其特质就如同复合装甲一样,外层是一层较硬的钢,内层是柔软的铁。这种锥形炮弹在接触到钢的装甲时,由于炮弹的质地没有钢硬,所以炮弹就会直接被磕碎。矛扳回了一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时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舰中就是使用了这种钢面装甲,而这种钢面装甲使得战舰的防护水平大大提高,在甲午海战中定、镇两舰遭到了大量的炮弹攻击,但没有一发能击穿其装甲。而在此后的1889年,法国施耐德公司在钢甲里加入4%的镍,提升了钢的韧性,而这就是镍合金钢,也就是均质钢,其好处在于可制造成任意厚度,其防护能力再次提升。而1890年在镍钢的基础上英国人开始采用表面硬化技术搞出了著名的哈维钢,而在3年后德国克虏伯公司也在镍钢的基础上搞出了采用相同技术的技术的克虏伯表面渗碳硬化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军舰的防护强于炮弹的穿甲能力,所以这一时期都是高爆弹较为流行。虽然早在锥形炮弹出现后各国就开始将火药装进穿甲弹里,但由于当时的炮弹引信技术还未突破,炮弹在使用中出现了在接触装甲就爆炸的情况。所以当时的穿甲弹都是实心炮弹或者填充沙子配重的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开头图片中炮弹击中日军军舰不爆炸的情况,所以日本就将缴获的炮弹当成战利品摆在了战争公墓里。而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和1905年的日俄海战当中,日舰都是采用高爆弹取胜。而炮弹想要破解装甲防护还得等到被帽穿甲弹的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日俄战争后的第二年,英国就开始一种新型炮弹的研制,这种炮弹前端设有一个较软的钢制被帽,这种炮弹在击中表面硬化装甲时被帽首先对装甲施压嵌入装甲,之后质地更硬的炮弹尖端本身才接触装甲。根据英国海军自己在1908年使用40倍径305毫米舰炮穿甲弹进行测试,在3000码的距离上(2743米)的距离上发现,没有使用被帽的穿甲能力为356毫米,而使用了被帽之后的炮弹穿甲能力高达406毫米。其实被帽穿甲弹命中表面硬化装甲的过程是复杂的,简单的说就是先用被帽先砸碎表面硬化层,并且保存穿甲弹主体尖端的动能,相比于非被帽穿甲弹进行穿甲的动能损耗就慢一点。而被帽穿甲弹的出现和表面硬化装甲几乎是矛与盾的天花板,所以从一战一直沿用至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