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挑战也开始了。告别2020,迎来了“十四五”规划,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一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我国在加入WTO初期,曾一度成为发达国家“污染避难所”(“污染避难所”是指的是一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变成全世界的加工厂,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都会优先向这个国家转移,从而使之变成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2002年成为我国碳排放量增长的起点,当年正是我国加入WTO第一年,2004年之后,我国的碳足迹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到201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这意味着,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后,新一年的污染防治工作并不会因此而放松,碳中和工作也将提上日程。去年年12月24日在北京就正式挂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也是国内碳中和工作步入专业化、系统化的开始。

两个方向,一种技术

两个方向,一种技术

说了那么久,什么是“碳中和”呢?顾名思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欧洲国家计划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愿景,而我国计划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承诺,意味着中国的净碳排放届时将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实现“碳中和”总的来说有两个方向一种重要技术支撑

推动使用低碳能源。以我国为例,我国的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应从 2015年约6%增加到 2035 年的35-65%,以及 2050 年的70-85%,以达到 1.5℃的温控目标;

通过碳交易。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CO2、CH4、N2O、SF6、PFC5、HFC5)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以上只是实现“碳中和”的两个大方向,各行各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将会有更加细致的调整和策略,具体如何实施请看《碳中和:减排才是“圆梦”硬道理!》。说完了两个方向,我们再来聊一聊一个技术支撑:碳捕集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选择。碳捕集简言之就是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之后,压回到枯竭的油田和天然气领域或者其他安全的地下场所,能够减少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捕集技术)

碳捕集技术虽好,但我国碳捕集试验示范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成熟,难关还很多,例如项目成本相对较高,治理水平有待提高,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缺乏等。在2020年年底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环境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60碳中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机遇与挑战”会议已经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国际影响、行业优势,加速碳捕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共同推动我国碳捕集技术发展,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论指导,原则先行

理论指导,原则先行

理论指导实践,有了大方向的指引,也要有原则的约束。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的要求,也是实现“碳中和”必不可少的要求;

坚持安全、绿色(清洁、低碳、生态)、经济、便捷。对大国而言,能源安全是第一位的,绿色和经济则是约束性因素,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这几点,“碳中和”也不例外;

坚持因地制宜。承认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碳中和在中国一些省(市区)、城市、行业率先实现,并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融合性和互补性加大,更多的共享机制会出现;

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坚持保能源安全的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红线思维,碳中和的过程应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坚持全国一盘棋原则。发挥我国国土空间大、市场空间大、环境和资源状况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做好时间、空间统筹规划,各方开始能源革命等,化劣势为优势,发挥出大国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中和”的大势已来,从今年元旦起,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争取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争分夺秒控制碳排放,是大国责任,也是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