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介绍战列舰舰炮的穿深的时候,评论区总会出现一些比较可爱的的评论。那就是介绍二战战列舰火炮穿深数据的时候总会说在18公里外的穿深数据为200~400毫米之间,而此时总有一些小可爱说,现代坦克炮的穿深都能达到1000毫米了,坦克炮是不是就比战列舰的舰炮厉害之类的话。虽然坦克炮和战列舰的火炮都要进行穿甲,但是两者的破坏机制并不一样,所以今天针对以上问题来简单说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两者的炮弹都是要击穿对方穿甲才能对对方做到核心的破坏。坦克和战列舰都有厚重的装甲进行自我防护,但是两者的保护的对象不同。坦克厚重的装甲是为了保护坦克内部的乘员,因为一旦乘员遭到攻击,坦克基本废了。但是军舰的装甲是保护发动机、弹药库以及指挥塔这三个重要部分,其他位置基本不设置装甲保护。而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其体积的大小,由于坦克体积相对较小,需要融合发动机、传动装置、火炮、装甲等,所以坦克内部的空间非常狭小,装甲后面就是坦克乘员,所以坦克炮只要能击穿坦克装甲基本就能取得击毁坦克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战列舰的吨位非常大,而且发动机、弹药库都在水线部位以下,而且由于吨位大舱室非常多,这些舱室还可以放置燃油、水等各种液体,在爆炸的时候还可以吸收部分冲击力。也就是说战列舰就算被击穿装甲也没事,可以凭借几万吨的庞大结构身躯来扛住炮弹的伤害。所以对付战列舰穿甲是第一要素,但并不是决定要素。,根据一战前美国海军“重点防护”理论,穿甲弹在经过非装甲区的时候就像筷子捅纸那样直接无害通过,也就是游戏中所说的过穿。相比装甲被击穿战列舰其实更怕水中弹,其破坏力远比装甲被击穿更难应对,所以一战之后日本海军就一直苦心钻研水中弹,但实际效果却很难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以上坦克和战列舰的防护机制,针对两者的破坏机制就不一样。首先是对付坦克,坦克只要装甲被击穿基本就报废,所以对付坦克只要能击穿装甲就行。而人们也发现,坦克车体对坦克炮的口径承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口径里如何提升对装甲的穿深就成了反坦克人员的研究课题。首先,想要提升坦克炮的穿深,那就必须把炮管给拉长,也就是增大火炮的倍径,这样弹丸在炮管里的加速时间就越长,炮弹的初速动能也就越大,在远距离上的动能衰减也就更慢。德国二战时期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就是这样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把炮管拉长的方式也是有限的,因为越长的炮管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高,使得火炮的生产难度更大,不仅生产周期长、费用高,而且高初速也意味着寿命低。所以只能在炮弹上下功夫,首先就是炮弹的材质问题,德国人在虎式坦克上就使用了钨芯穿甲弹,这种高密度的金属材料穿甲能力超过钢质炮弹。而英国人改变了炮弹的形状,把炮弹的实际口径给缩小,在相同动能的情况下,炮弹与装甲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穿深也更高,而这就是现在脱壳尾翼稳定穿甲的由来。简单地说就像一根针一样,用相同的力扎自己,为啥筷子大小的东西扎不穿,而针头却可以轻松扎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战列舰本身依靠本身强大结构身躯来抗伤害,所以看炮弹内部装药的多少,装药越多破坏力也就越强,所以这也就是为啥战列舰火炮口径越来越大的原因,因为除了考虑穿甲问题外还要考虑穿甲的后效问题,所以衡量战列舰威力大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口径大小。所以为了穿甲,坦克炮的炮弹是越做越细,所以穿深也就越来越高,现代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的穿深能达到800毫米以上。但就算坦克炮击穿战列舰装甲也没用,因为在装甲上留下一个直径20毫米的洞对战列舰来说就好比你去医院打一针,根本没啥伤害。而之所以造成坦克炮和战列舰炮穿深数据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距离。因为坦克炮作战距离都在2公里内,一般都会采用1公里的穿深数据,而战列舰的火炮穿深数据一般都会采用18公里以上的穿深数据,所以造成了两者的穿深数据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