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的历史古韵,一辈子的文化苦旅,一群人的生死相守:《国家宝藏3》的敦煌莫高窟,又一次让人热泪盈眶。

不知什么时间养成了开弹幕的习惯,看国家宝藏也不例外。弹幕说的很对:“走进莫高窟的震撼,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洞窟里连石板砖都是千年文物。”丹青千壁,经书万卷。“时间,仿佛在这个山崖上被密集压缩了。为什么他的惊艳和惊喜不绝?而意在隔离的边关,却怎地成了沟通中西的文化商贸重镇?那个原本是个人、家族祈愿之所,又为何备受世界的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一千六百五十四年的敦煌莫高窟,为你揭开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前坚守、死后守望的它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是全球唯二符合六条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

从十六国的前秦时代,走过六国、北朝,度过隋唐五代,跨过宋元明清,今日的敦煌是满地黄沙的荒芜,但今日的莫高窟却仍是当年盛时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宝藏3》一如既往地选了三件国宝、讲了三件前尘往事,带我们走进这座用眼就能触及灵魂的莫高窟。

01《鹿王本生图》与常书鸿的牵绊

01《鹿王本生图》与常书鸿的牵绊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九色鹿的动漫在二三十年之前可谓家喻户晓,更是在六十年代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学派”。与《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一系列经典动画一样,成为了好几代人心里美好的记忆和烙印。《鹿王本生图》,莫高窟的第一件国宝,便是九色鹿的原型来源。

而关于这件国宝,并不是鹿王本生图的起源。而是常书鸿与这幅图的羁绊和缘分。常书鸿,何许人也?让人叹息的是,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位逝世多年的老先生。小时候的我知道樊锦诗奶奶,但也没有知道常书鸿的名字。第一次知道是在书店拜读了一本书:《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让我第一次知晓和走进了这位大师与敦煌生死相系的羁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国立敦煌莫高窟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从法国的惊鸿一瞥,到筹集资金,再到深入敦煌,随后守护莫高窟数十年,最后葬在了敦煌莫高窟的身边。初代敦煌守护者走来的路并不容易,资金缺乏、环境艰苦、教育落后、设备欠缺,有人离开、有人却至死不渝。敦煌莫高窟让人神往,敦煌守护者让人敬仰。

02 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一波三折

02 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一波三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钧甯守护的第二件国宝是被称作“历史的U盘”和001号遗书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而关于这件敦煌遗书的那段历史,值得所有人把它刻在血脉里。别出心裁地以侍女阿瑶的视角,演绎当年藏经洞数万敦煌遗书流亡海外的时代无奈和心酸。

青山杉雨先生在文物流亡百年之后向中国无偿捐献了八件文物,感谢拥有文化共识和博大胸怀的老先生。也许这是真正的艺术家,老一辈艺术家的情怀和修养。有幸再见国宝,是当年晚清的败笔,但更是当代中国的幸事。

03 莫高窟第220号洞窟的家族守护

最后一件国宝,或许有点大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不是一尊佛像或是一卷遗书,而是莫高窟第220号洞窟。这个翟家人活动建造了300年的洞窟,为保护壁画,他们倾族人全力,做地仗、做新佛。翟氏家族守护的这座洞窟,也成为了敦煌莫高窟少有的保存良好、画质精美的画壁。

而古有翟氏家族,现在的敦煌有着很多家族代代守护。文物修复专家李云鹤、李波、李晓洋是莫高窟第220号洞窟的今生嘉宾。没错,是一家子三代人都把自己的人生和这个洞窟绑在了一起。“择一事,终一世”,李老用了六十四年的时间修复莫高窟4000平方米的壁画,也是把命交给了莫高窟。

“我不善于言谈,另外我们一家不过就是泥瓦匠,再一个也没有做多大工作。另外一个在敦煌莫高窟还有好多像我们一样,一家在那里。为了莫高窟而在那里坚守着的人。”88岁的李云鹤老爷子早已是文物修复的宗师,不悔来时路、不愿停下脚步。敦煌的魅力就是这样,让他们“此生所见皆敦煌,此生所赴是敦煌”。

宕泉河畔,位于敦煌莫高窟的对面。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和其他二十多位为莫高窟奉献一生的老前辈长眠于此,所有的人都选择把自己的墓正对莫高窟。“如果有来生,依然还是那句话,我为莫高窟奉献一辈子是值得的,我无怨无悔。”樊锦诗先生的肺腑之言,用平实的话语道出了那份深厚甚至沉重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心归处是敦煌,最贫瘠的地方有着最不凡的莫高窟,更有最质朴的敦煌人。无数次流泪,如果没有一次是献给敦煌的,此生怎会无悔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