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活,最近“成功”地谋得了一份苦差事,我姑且不谈它为工作,职位名称谓之曰“政工员”,网络上关于政工员的定义是在一部门或单位专门从事政治思想和党务工作的职员。在国企综合部,我负责的内容之一就是撰写活动的会议记录和公司事务新闻稿。

到底怎么来撰写文章?直面这个问题,我突然彷徨了。其实自从小学到高中,我受到过的语文教育十几年了,学前班老师教授我们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到拼音,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则教育我们如何赏析词语、成语和句子之美,到了初中阶段,开始学习文言文,语文老师开始解析复杂而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到了高中阶段,开始学习造词遣句,揣摩文字句之美,进而成文。

在我的正规教育写作训练中,绝大多数作文都是以写议论文居多,谈到议论文,就是凑齐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就是要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有理。尤其是上到高中后,长期的语文考试作文训练学习好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模式固化,在有限的时间里,通常为1小时,脑子中提炼出文章的大体思路框架,撰写粗略的大纲,然后开始笔耕不缀,快速成文,一气呵成,真应试教育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使我有点始料未及,我突然发现应试教育导致的思维定势,突然无法适应职业文章创作的要求。比如,读书阶段考试规定了写作的条条框框,包括文字数量、框架结构、文体方向、内容要求。

我有时认为,每天坚持写日记账绝对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高三班主任曾说,状态是做出来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村上春树即使在没创作灵感时也强迫自己进行写作,每天笔耕不缀。但事实上,我写日记账最多的时候是小学时期,那时的日记账是真流水账,平淡是生活的常态,日子本身就过得平淡如水,所以日记账也是平铺直述,毫无精彩亮点可言,如何把平常的事例写出精彩,把普通的文字写得富有文采,实在是一门技术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职业写手是少数人的特权,作家这一称呼是少数人的荣誉加冕的原因。

任何写作都能从“5W1H”的框架来进行吗?事实上听起来,记叙文适合从“5W1H”的角度进行,即一篇记叙文包括何人(Who)、何地(Where)、何时(When)、发生了什么(What)、为何这样发生(Why)、中间过程如何进行、有何转折(How)这些要素才是完整的。这种范畴来说,会议纪要和领导视察都能用记叙文的方式来撰写新闻稿。

“厚积薄发”这一词,通俗易懂的解析就是只有足够的摄入了才能自然的输出。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浏览各类文章,阅读各种各样的新闻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这一输入的过程中,把有亮点、富含哲理、文采的字词句摘抄收录下来,做到内化于心,了然于胸。坚持在阅读中想象,及时记下写作灵感。于日后仿写。

写得多了,手感就来了,专有名词称之为“肌肉记忆”,实则,“无他,唯手熟尔”。希望日后写文章也能像说口语一样,能不加思考的就脱颖而出、行云流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