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咚咚锵,咚咚锵……”2020年12月25日,记者在山西省忻州市大檀小学看到30余名小小少年身穿鲜艳服饰,喊着有力的口号,敲着锣鼓,辗转腾挪,锣鼓上的红绸随着鼓点上下飘动,像一只只蝴蝶迎风飞舞,赢得参观者阵阵喝彩。

近年来,为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大檀小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布局,努力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建设成为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基地。

据了解,自2013年9月乡村学校少年宫落户学校以来,大檀小学以“传承”为核心,将创新和实际相结合,将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师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了以体育、音乐、美术、诵读、科技等为主题的8个项目,探索出校内两用、依附共用、一室(师)两用的全新教育模式。

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大檀小学还进行了“三全、三尽、三动员”的实践和探索。“三全”即全体学生参与,全体教师参与,全部场所应用起来;“三尽”即全体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利用自己的专长做好辅导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进一步完善村文体活动中心配置、充实内容;“三动员”即动员各类志愿者来少年宫任教,动员“五老”人员、先进人物、劳动模范、民间艺人来少年宫开展活动,动员当地社区工作人员支持。

“学校结合实际,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从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培养,让课余生活充实快乐的同时,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辅导老师胡芳平(志愿者)说道。

学校根据地域情况,以“让爱传承”为核心,开发举办了“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其中以“威风锣鼓”和“二娃摔跤”成效最为突出。

“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纯正健美、威武雄壮,蕴藏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威风锣鼓”便会出现在民间。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通过本地非物质文化民间艺人的谆谆教导与学生们的长期训练,大檀小学鼓乐队从形式、鼓点节奏、感情、熟练度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娃摔跤”又称“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娃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协调动作模拟两人摔跤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方式。下午的第三节课是大檀小学学生学习非遗文化“二娃摔跤”展示自我的美好时光。“我学习‘二娃摔跤’已经有一年半了,现在体能变得更好了,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了。我希望长大后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学生赵泉斌说道。

“自从开展少年宫活动以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购置服装道具,老师们通过网上学习和向民间艺人请教等方式,将更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乡村学校少年宫副主任刘彦斌说:“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和文明的传承。”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给乡村儿童、农民工子女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孩子们拥有了一个更为多姿多彩的童年。

大檀小学校长、乡村少年宫主任刘斌指出:“‘传承非遗,放飞梦想’是大檀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宗旨,下一步,学校将不断加强外出培训,提高辅导员素质,努力把更多的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让泥塑、剪纸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项目在校园生根。”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由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旨在以农村学校为依托,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檀小学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平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培养,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少年宫教育多重叠加,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当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上新台阶。本报记者王家隆 见习记者华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