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做客,她4岁的儿子坐在客厅地上玩着积木,我和朋友则在一边聊天。没多久朋友老公从厨房探出头说:“准备吃饭咯,5分钟以后开饭!”

朋友便吩咐儿子赶紧收拾好积木、洗手吃饭,自己则转身去厨房端饭。我只见小家伙慢慢起身去拿玩具筐,一件件拿起积木放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朋友把所有的饭菜都端上餐桌,这才回头看到客厅依旧满地都是积木,儿子正不紧不慢的收拾着。

“刚刚就叫你收拾玩具,怎么半天了还是这个样子········”朋友一边数落着一边帮着收拾。她对我抱怨:“这孩子干什么都这么磨蹭,催他好几遍都不带动,真是愁死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为什么会磨蹭?

孩子为什么会磨蹭?

这种情形可能时常会发生在很多家庭,也正困扰着很多父母。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急躁的妈妈,再有这么一个磨蹭的孩子,当强迫症遇到拖延症,家庭氛围可想而知。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呢?

首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拖延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难快速又专注的完成一件事。就拿最简单的洗手来说:专注的孩子在水池前,冲洗、抹香皂、再冲水、擦干,按部就班的2分钟就能很好的完成。而年纪小一点的孩子随时都有可能被水龙头溅起的水花、香皂抹出的泡泡这些“意外的惊喜”打断,导致2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足足拖延到10分钟才能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没有时间观念

在《合理安排时间》中作者说:对于小孩子,时间只意味着“现在”

要想让一个几岁的孩子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大概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所以当早上上班前顺道送孩子上学时,他总是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拖拖拉拉的洗漱。当我们催促说:“快点,你再这样磨蹭,我真的要迟到了。”我们的意识是时间不够用了,而孩子对“时间”这一抽象词汇没有概念。他也只会想:“迟到跟我有什么关系?”于是即便我们再催,他的速度也不会比之前快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事情难度超乎孩子的能力范围

就像文章开头写到去朋友家做客的经历,满地的乐高积木要让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几分钟之内收拾到玩具筐里,这就显然超乎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我们总是对自己轻松就能胜任的事情表现出兴趣,自然完成的效率也就比较高,反之如果事情比较棘手,就可能消极怠工。我们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各方面都不及我们的孩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父母总是包办,导致孩子拖延。

现代家庭的孩子习惯衣来伸手,父母总是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家里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更是如小皇帝一般。如果拖一拖就有人看不下去来帮你做完,那为什么还要提高效率呢?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做事磨蹭也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磨蹭“三招”搞定

孩子磨蹭“三招”搞定

家有磨蹭娃,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一些父母会归咎于孩子的性格,一些父母会用催促、恐吓或者惩罚,来让孩子做事快一点。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家里鸡飞狗跳,但是孩子依然磨磨蹭蹭。其实让孩子快一点,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试试下面这四种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招:停止催促,适当表扬

我们总是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奈何孩子他终究只是个孩子,所以结果总不能如我们所愿。还是拿我朋友的儿子收积木为例,如果孩子在收拾到三分之一,哪怕只是四分之一,他妈妈这时微笑着说一句“哇哦,儿子,你收得可真快,我转眼的功夫你就收了这么多,嗯,不错,继续加油!”我想这样的结果应该就很让人满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招:小游戏训练孩子的时间观念

先让孩子学会倒数“10、9、8·····3、2、1,时间到”。试想一下,如果收拾玩具这样枯燥乏味又痛苦的任务用这种有趣的小游戏的方式去完成,那孩子是不是更有积极性呢?倒数游戏可以让孩子明白“期限”的真正含义,到了一定的期限就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久而久之,孩子在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脑子里会习惯性地默默倒数,效率自然也就提高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招:让孩子自行承担因磨蹭带来的后果

我的另一个朋友小林说,她从来不催促她女儿早上赶紧起床,赶紧洗漱。

我问:“你不怕她迟到吗?”

她说:“迟到过一次,往后就再也没迟到过。”

原来小林有一次她叫女儿起床上学,女儿动作慢了一些,当天差点迟到,第二天早上女儿比她起得早一些,起了之后快速收拾好一切,反而是她自己在慢吞吞的化妆,女儿在一旁焦急的催促了好几次,她依旧不慌不忙,果然,那天她女儿迟到了。日复一日的催促和抓狂,不如用一个早晨去互换一次角色,那些因起床拖踏导致的后果一定要孩子自己承担一次。

后记: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妈妈学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时常“蹲下来”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育儿育己,共同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